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发布时间:2012-05-23浏览次数:30762

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达到了十分迫切的程度。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程度很高、发展速度很快的地区,台州地区又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具活力、各类经济类型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区域之一,产业的创新性、多元化、高层次的特征日益突出,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这一地区对产业一线职业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台州经济中民营企业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急需升级的态势,对技术、文化的容纳性和整合能力,则预示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顺应两个变化,一是产业界对职业人才的规格要求发生的变化,二是人民群众基于个人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发生的变化。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这一地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一转型时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学院)是一所在浙江区域具有影响力和办学底蕴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至今已有近10年的历史,经历了两次创业的艰辛办学历程,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资源的整合,公办的建制格局已经确定,正在跨入学院整体推进、各专业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学院办学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学院经历了曲折的办学道路,也积累了多元体制办学的丰富经验。目前,体制的理顺和创业的收获都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学院已经取得了一些引人瞩目的成绩:学院被确定为高职高专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平安校园、省级治安安全示范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学院在这一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机,迅速提升学院在浙江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地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依托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实现自己的发展,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重要抉择。所以“2011--2020”时期,是学院重要的发展时期,是实现学院总体水平的历史性突破的关键时期。因此,制定好这一阶段的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部分 发展条件
    学院多年来坚持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走规模、管理、质量和效益协同发展的道路,初步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一)办学的先进理念已经基本形成,学院已经进入一个自主发展的新阶段。学院提出了“高教性、职教性、地方性”三性办学定位;提出了建成台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基地,全国优秀、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确定了以“紧密对接台州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的机电等工科类专业为主体,兼顾区域城市化进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设置相关专业,以工为主,管、经、文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制定了“着力推进校企结合的办学机制,不断深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内涵发展战略,这些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学院紧贴企业,面向社会,建立了广泛的校企合作联盟,全面推进了学院教育的就业导向,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提高了学院的发展能力。学院多年来注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共建合作,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校校联合以及其他类型联合办学,促进了行业、企业、家长、社会与劳动力市场对办学的指导。学院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职业指导,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学院十分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工作模式和就业网络,与当地100多家民营、国营企业和跨地区的各类企业建立了密切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在98%以上,其中2006、2009、2010三年就业率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一。学院积极探索与优质职教培训和认证机构合作办学,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努力拓展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交流平台。
    (三)学院已经建成一支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数量合适、结构基本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提高了学院的教学质量,推动了专业发展。通过培养和引进,造就了一批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能起带头作用的专业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院坚持“积极引进,改善结构,重在培养,提高水平”的思路,通过外引内培等多种途径、多种措施,努力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并正在着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四)学院紧贴台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不断开拓市场,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全校30个专业中与地方产业直接相关的工科类专业达20个,初步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生化制药技术等8大专业群的整体专业设置架构。特别是,学院历来十分注重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的培育,注意围绕行业企业的价值增长链构筑专业的成长机制,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明显优势和社会声誉的专业,专业覆盖了较广的领域,为学院提高对职业市场的适应能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为学院进一步实现专业群建设,提高专业集聚能力和品牌专业的带动能力打好了基础。
    (五)学院提出“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以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主线”的总体思路。根据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形成课程体系;根据产业技术水平,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岗位群技术能力要求,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学院将这一具有明显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改革模式形象地表述为:“根据市场定专业,紧扣企业开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学院已经立项支持有关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研究课题达55项,有10门课程被确认为省级精品课程,由学院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并已经正式出版的教材有35部。
    (六)学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机制,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科技开发体系,有比较合理的开发、保护、转化的制度。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全国教科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0多项,承担厅局级课题96项;获教育部艺术教育科研优秀论文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台州市人民政府哲社优秀成果奖等市厅级以上科研奖项13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72篇,SCI、EI收录论文27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篇;获得专利授权39项,软件著作权19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转让7项。2009年以来,承担横向科技服务项目200多项,到账经费800多万元。学院还设有真空技术研发中心、生化制药研发中心、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等14家研究机构,拥有化学工艺、结构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贸易等4个市级重点学科;与浙江工业大学签订了科技全面合作协议。为学院的产学合作、产学研协调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七)学院汲取台州“和合”文化的丰富营养,深入开展富有特色的、以“五和”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校园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台州产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弘扬“砺志创业、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学院不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办学规律,形成了具有区域发展特征的思想观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生命线”的基本理念;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实行量质并举、以质为重的发展策略;确立以培养“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坚持“人才强校”,牢固树立 “人才是办学第一资源”的基本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学院发展的劣势因素分析
    学院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学院的改革意愿和发展设想尚未得到整合并形成集聚性的发展战略思想。表现在对学院的发展格局、专业布局、功能辐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大量建设性的思路,特别是一些建设细节,表现出丰富多彩、但缺乏归纳和统领的特点。在一些具体的建设项目中,例如在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缺乏项目和任务的清晰描述,缺乏明确的标的。大致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有目标但缺乏归纳;有理念但缺乏做法”。
    (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到行动的转化还没有完成。例如,学院提出的 “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结构体系和“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行。具体表现在:教师从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少、积极性有待提高、经验缺乏;一体化校本教材、教师教学文本建设明显薄弱;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安排中的比例和实施分量较少;稳定的、由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团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等方面。。
    (三)学院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增强。学院地处民营企业集中、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台州地区。针对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情况,应对新需求进行专业、方向设置以及对老专业的改造、补充新内容等方面,仍呈现一定的不足。例如在针对新的产业格局进行专业调整,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对应的技能培训,针对外来人员的需求开拓新的教育渠道和办学模式,针对学生创业进行专业的设置和发展等方面,还要制定更为明确的目标,将服务目标不断扩展至整个社会,提高学院的综合办学能力。
    (四)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学院拥有30个专业,但各专业群所对应的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配置不平衡,出现参差不齐的局面。工科专业的基地建设基础较好,但文经管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比较薄弱,影响了这些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发展。另外,要使实训基地在办学经济效益的支撑下,常办常新,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对外市场的开拓也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在引进企业、岗位因素,实现生产和教学的合一,提高基地的运行效率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五)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结构性问题。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不仅要解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比例,更要着重建设有生产技术实践经验的企业兼职师资队伍,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学院双师结构有较大改善,已经从企业引进了一批专家型兼职教师,但与专业发展相比,数量仍然相对较少,特别是能够长期、稳定地担任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同时专业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与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新进教师大多缺乏生产一线的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六)学院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学院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有比较雄厚的科研基础,但高层次科研成果不多,缺乏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科研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从而不仅影响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也影响了专业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专业对产业的联结程度的提高、专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等。
三、学院发展的机遇因素分析
    就学院的外部环境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积极因素,给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
    (一)台州市委、市政府实施“沿海开发、自主创新、城市群构建、民生优先”四大战略,促进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端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服务优质化,需要培养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台州地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非常缺乏,除了在台州传统产业(加工制造业)中有很大的缺口外,在新兴产业如船舶、新材料制造等行业,人才短缺的矛盾更为突出。学院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需要以全新的理念、活跃的思维,通过灵活的机制、大胆的改革,迅速提高学院的内涵发展能力,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培养大批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尽快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台州市委、市政府“北接上海、南连闽粤、东引台资、西拓内陆”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学院创造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沿海产业带发展和城市群战略已经初见端倪;“海上台州”的发展战略,提出以海洋为基本发展空间,形成重心的东移,促进陆海联动,形成了适应区域条件的发展思路。台州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重要战略举措、以及经济区域之间的融合和互动的态势,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院可以突破当前台州区域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发展市场有限的窠臼,致力于和现代最先进的产业对接,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技能含量的专业,培养具有更为广泛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大幅度拓展学院发展空间,提高学院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三)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长三角经济区联动格局,将直接促进学院专业改造和重新布局。台州区域未来十年经济发展重点是以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电器、缝纫设备、塑料模具等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和船舶修造、新材料为主的新兴制造业,同进,作为沿海产业带重要组成部分的“炼化一体化化工产业”正在形成,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就传统产业而言,这些产业本身的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直接改变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对学院专业开发和建设的迫切要求;就新兴产业而言,需要根据新的岗位设计培养模式。这些都将极大推进新专业开发、老专业的改造,从而为学院的内涵建设注入新的生命力。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要以工业化促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有大的改造,总体水平要有大的提升,也预示着学院的专业建设有一个较大发展空间,增添了学院发展的需求动力。
    (四)台州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较多机遇。一是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国策,职业教育成为教育中相对独立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重要功能已经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发展高职教育,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实质性支持;二是学院在区域职业教育中业已形成的龙头地位。台州市委、市政府早在 1999 年就提出要构建以台职院为龙头的台州职业教育体系;三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环境。目前高职院校示范建设工作,为学院提供了大量的范例和信息,为学院其他专业的建设和总体发展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五)台州就业创业环境好,为学院的就业,尤其是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台州具有创业的传统,而且又与外向型经济构成密切联系,形成特殊的创业传统,这种传统扎根在台州人的观念层面,形成敢于突破框架,敢于探索的主流意识;二是具有创业的经验积累,台州大量民营企业的探索实践,为台州人提供了无数成功创业的实例,成为创业者效仿的榜样;三是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台州的海陆空三维的交通口岸特征,台州的地方经济主流所促成的经济政策,台州处于三市交界和两个三角洲中间地带的地理位置,为创业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六)台州社会和企业的培训需求突出,为学院社会服务提供了机遇。首先,台州市内独立建制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大部分规模偏小,实训基地设备落后,需要进一步发挥现有职业教育机构的资源功能,积极参与职业技术培训,而学院的优质资源在为社会服务方面,特别是在提供培训服务方面,正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职业教育承担对进城农民的转移培训,学院应该在这一市场中占一席之地;其三,学院需要通过面向社会来发展自己,需要向其他领域的延伸以提高学院优质教育资源效益,通过做强培训,以体现独有的个性,从而赢得自身的地位;其四,学院还需要通过做强培训,加快与企业建立新型的工学联系,做强培训,有利于学院通过教学充分了解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营运过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开展培训可以丰富和完善学院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学院培养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找到方向。
四、学院发展挑战和威胁因素分析
   学院在得到较多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一)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职业教育发展更具挑战性和机遇性。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掌握高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正成为一线企业员工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一线劳动力的素质水平提高起着积极的影响,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其次,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弹性化、模块化、针对性强的职业培训将成为人们强烈的持续需求,为职业教育注入了全新的内涵。掌握终身教育的主动权和在终身教育领域占有一定的空间,是关系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学方式构成了革命性冲击,也为职业教育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创新模式提供了可能,能否及时把先进的技术引进办学和教学,将影响学院的综合竞争力;其四,劳动法的修订和世界金融危机都对就业特别是中下层职业岗位的就业构成了较大的影响,就业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学院必须正视这一严峻的形势。
    (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内涵发展的阶段,对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成为更需要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六大和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职业教育的内涵目标日益清晰并得到共识,使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职业学校的审视更为严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技能特征等特点,要立足于高等教育之林,形成不容替代和难以替代性,都取决于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这对相对年轻的学院来说,任务十分艰巨。
    (三)学院面对的竞争激烈。浙江省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集聚之地,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在强者如林的竞争环境下,学院必须准确估计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瞄准自己的受众群体和服务对象,体现自己特有的优势,赢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四)台州经济发展与高科技的紧密结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学院的教育工作更为繁重艰巨。由于台州民营企业多、市场竞争激烈、产业结构调整快等特点,使这一区域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来越多,使学院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面临很大挑战,教学内容和实际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急需协调。
   (五)根据学院目前的有限格局,必须调整发展方向和改变发展模式。学院经过近年来的资源整合与发展,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但是学院的主要功能仍然以学历教育为主,受到生源的限制。从学院的基础和发展的态势来看,必须正视发展的危机,不断转变观念,转变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努力从学历职业教育向其他教育培训拓展,从承担教学任务向科技开发和提供多种技术服务拓展,将学院的功能向整个台州经济区和长三角区域的各类经济社会需求辐射。
    (一)对学院发展条件的基本判断
    学院正处在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时机,学院所处的台州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有持续的需求,成为学院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基础。学院发展时间短,积累不多,整体办学水平有待提高,但是,发展空间大、对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迫切、创一流品牌的意愿强烈,形成了最可贵的内部发展因素和强烈的内驱力。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必然会使学院的发展更为迅速,前景更为辉煌。
    (二)学院新一轮发展应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1、遵循以特色发展战略为导向原则。遵循以特色战略为导向,就是要求学院的办学模式能主动适应学院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确保学院发展在区域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不容替代的地位。
    2、遵循外延和内涵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外延上,实现学院功能和服务能力的拓展;在内涵上,向教学改革、管理改革要空间,要效益,在与区域政府、行业、企业建立纽带关系中寻求发展的突破点。
    3、遵循“引入”和“内生”并行的原则。切实利用学院原有的的优良资源和先进经验,引入先进的理念,努力借鉴和设计先进的做法,引导学院的示范性建设,带动学院整体水平的提高。
   4.遵循“品牌化”战略原则。提高学院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重视教学资源的优化,运行机制的优化,全面提升办学水平,逐步实现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办学实力雄厚、具有多项品牌的、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
 
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
    根据对学院的综合分析,可以把学院下一步的发展定位为实现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并以此为依据构画出学院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解放思想、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为动力,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学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台州地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坚持三个“紧贴”:即紧贴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贴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创业的需要;紧贴学院示范建设的基本目标。
    (二)实现三个“并重”:即整体规划和分步骤发展并重;硬件投入和软环境建设并重;重点建设和全面发展并重。
    (三)注重三方面“入手”:即一是从布局规划入手,以总目标和分目标来统领建设和发展;二是从管理机制的建设和优化入手,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通过学院二级管理的功能强化,通过学院管理制度的梳理、执行力的增强,通过评价和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三是从专业群建设入手,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研发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文本建设、企业实习岗位建设等。
    (四)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在规划制定上,处理好本规划内容和示范建设方案及任务的关系;在规划落实上,处理好团队合作与责任到人的关系;在发展目标上,处理好服务台州区域经济与辐射全国的关系。
    学院发展要注意抓住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抓好重点专业建设,努力促进均衡发展。制定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质量标准,并配备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坚持“完善专业结构、优化培养体系、突出办学特色”的原则,做大做强主干专业,逐步对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与实训条件等进行完善和现代化改造,确保在区域内、省内的领先地位。
   (二)强化实践教育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推进以任务型教学、项目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形成可以推广的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现代化程度,加快建设一批设施比较先进的公共实习、实训设施,构建现代化的开放式专业教学实习环境。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
   (三)注重科技开发的共生效应,在产学研合作中求发展。坚持以科技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以科技推动师生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以科技推动学院实力的增强,以科技推动学院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能力。
   (四)立足台州文化背景,加强以“五和”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校园建设。引入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把主体性德育教育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相结合,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与文化素质教育(或人文修养底蕴培育)相结合,与创业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创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学院现阶段的发展主题是内涵建设与创新。
    (一)办学思路创新:学院从区域职业教育总体布局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为以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的、具有工科特色的高职学院;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形成合作层次丰富、合作关系牢固稳定、合作领域广阔的产学关系,为学院的办学和发展奠定基本条件。                       
    (二)专业建设创新:以建立专业群为主要抓手,全面推进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岗位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为重点,以专业系统化的教学文本建设为突破点,推进具有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特点的课程建设。
    (三)教学环境建设创新: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为重点突破口,以专业群的布局为基础,建设通用型、普适型的实训基地;建设具有全程仿真特点的实训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全面引入企业因素,缩短学院教学与企业岗位的距离。
    (四)教学组织方式和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培养、分段培养、学分制等方面的探索;探索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职业生涯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五)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以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集聚兼职教师资源为重点,通过资源库和兼职教师管理平台的建设,促使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建立专职教师发展目标,促使专职教师的能力发展,形成具有教学、技能、管理综合能力的新型高职院校教师。
   (六)科研功能建设创新:改变学院科研水平不高、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的状况,全面推进学院教育科研和技术研发并举,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通过科研机构和制度创新,提升学院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技术开发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
    (七)投入渠道和方式创新:争取中央财政、省财政和台州地方财政的支持,开辟多种自筹资金渠道,吸引民间资金和企业投入,为学院的实训基础设施大规模改革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资金保证。
 
第三部分 发展目标
   经过前十年的努力,学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学院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内涵式发展,要求学院未来十年,必须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用十年左右时间,使学院稳步地迈上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到2012年,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新一轮评估,完成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任务,成为全国优秀、浙江示范的高职院校;第二个台阶:到2015年,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逐渐成熟,办学特色和优势初步形成,内涵发展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际办学水平达到国家示范院校水平;第三个台阶:到2020年,学院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多项品牌的、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
根据未来十年发展总目标,学院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以区域产业发展特征和台州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和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省级示范为载体,通过重新规划学院发展蓝图,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学院与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之间、教育与实践之间、学历教育与培训之间的结合和融通,增强学院教育向区域、全省和国内外的辐射功能,确立学院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品牌地位。
    上述战略思路可以归纳为三十个字,即:“贯彻先进理念,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对外服务,打造学院品牌”。
    这三十个字可以引伸为以下五条基本内涵——
   1.贯彻先进理念: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工学结合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
    2.优化教学环境:优化以实训基地为重点的教学环境,优化实践教学的条件,为贯彻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3.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专业发展水平、课程开发水平、教学创新水平,全面提高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
    4.加强对外服务:拓展培训市场,提高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能力,加强各种形式的合作,提高学院的对外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
   5.打造学院品牌:把学院建成具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具有多项品牌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职学院。
二、分类目标
(一)实现专业合理布局,建立专业调整和发展机制
1、建设内容
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从优秀专业、优秀师资、优越的实训条件入手,抓住专业之间的关联性特征,集聚专业优势,实现优质专业的辐射和带动效应,组建专业群;建设2-3个国家重点专业,4-5个省级重点专业、9—12省级特色专业,10个校级重点专业;构建以招生、就业、企业、行业评价等为主要维度的专业景气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专业改造、退出和优化机制。
2、建设目标
(1)重点优化机电工程、电子电气、生物与化工三个专业群,完善经济管理、经济贸易、土木工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群。
(2)在每一个专业群中设立一个核心专业,集中力量率先把核心专业建设好,核心专业的遴选标准是:基础好、发展后劲强、改革成效大,能够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发展。
(3)制定专项制度,形成学院专业调整和优化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调研制度,以毕业和就业状况作为招生的目标依据;建立周期性的企业职业工作调研和学校专业调研制度;建立学校对区域用人市场信息的应对系统。
(4)完善专业建设评价体系。重视以下几个维度的设计: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重点专业对相关专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专业群中的教师配置水平;实训基地的装备配置水平和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3、建设进度
(1)2012年前,建成机电工程专业群、电子电气专业群、生物与化工专业群;2015年前,建成土木工程专业群、经济贸易专业群、计算机工程专业群、经济管理专业群;2015年以后,再根据学院专业发展状况新建3个专业群,最终形成10个专业群,基本覆盖学院的全部专业。
(2)2011年,完成《专业建设评价体系》、《学院专业调整和优化的专项制度》的制订工作。
(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教学内涵建设
1、建设内容
(1)加快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落实以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贴近,建立以学历证书为基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主要特征的多证书体系,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深化教学方式改革
倡导专业课程“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实验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大胆尝试学分制教学改革,在试点专业将学分制纳入教学计划中;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现代化,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建设目标和进度
(1)课程建设
基本目的是实现理论型课程向“学做型”课程的转变。2012年,各专业有3门专业课基本实现向“学做型”课程转变;2015年,各专业50%专业课成为学做型课程,形成根据需要开发新课程的机制。
(2)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学科型→工学型)。
分步实施:第一批2011年,现有8个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分二年实施到位;第二批2012年,10个专业分二年实施到位;第三批2015年,其它所有专业实施到位。
(3)精品课程建设。
重点实施150项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形成50项省级以上建设项目;建成120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30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每重点实施150项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形成50项省级以上建设项目;建成120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30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
(4)教材的编写。
在开发工学结合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编写。教材编写必须与课程标准、实训教学指导书紧密结合,相互之间高度的匹配,从根本上解决标准、教材与实训三张皮、配合不紧的问题。到2012年,在各个专业群开发3本规范的校本工学结合教材,开发1本指导类教材。到2015年开发50本工学结合教材。
(5)教学资源建设。
到2015年前,建设1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0门资源共享课,100门网络课程,努力形成12门省级资源共享课和2门精品视频课。
以“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首先,在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生化制药、数控、土木工程、国际贸易各专业创新和完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具有专业特点、行业特点的教学组织模式和运行模式,最终实现每个专业都有固定的、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单位。
1、 建设内容
(1)建设一批专业对口,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对应的实习实训岗位的企业或校内实训基地。
(2)建设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企业实习岗位,并有时间保证。
(3)在企业建立带教师傅队伍,有教师和实训教师带教。
(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的实习习质量、实习权益和人身安全。
(5)在部分基地和企业,根据条件实行半工半读,对实习者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6)建立学训相互促进机制,加强实习过程中强化教学因素的实践探索。
2、建设目标和进度
(1)2012年前,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生化制药、数控技术、土木工程、国际贸易六个专业达到90%学生对口实习;2015年前,全部专业实现90%学生对口实习。
(2)2011年,完善实习质量评价管理制度;2012年前,实行实习过程化管理,建立实习网络管理平台与质量评估体系。
(3)2012年,在示范型和紧密型合作企业建立对应实习岗位的师傅制度,对师傅提供补贴;2015年,实现80%的企业实习岗位有带教师傅。
(5)2012年,学院在企业建立一批具有技术和教学内涵的实习岗位,完善实习技能考评、带教师傅责任认定、学生轮岗实习等实习环节;
(6)2012年,重点建设10个产学结合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示范点,形成2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2015年前,在30个企业建立示范性实训基地。
(四)优化教学平台,加快教学设施建设
根据学院教学实训基地的情况,要加快进行基础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具有专业群特征的、部分具有全程模拟企业的、具有生产性因素的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
(1)建设内容
基地具有三大基本功能:教学的功能、生产的功能、培训考证的功能。
部分基地具有具有全程模拟企业的特征:具有生产、管理、检验、市场都比较齐全的功能。
在有条件的基地引进生产性因素,在不影响实训教学的前提下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并产出利润,以补充基地建设、维护的费用。
(2)建设目标
在基础建设方面,要根据专业群的布局要求和现代产业技术的发展,重新进行规划,并制定建设项目计划,落实资金。重点建设4-5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努力争取2个以上基地达到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水平。
在运行机制的建设方面,要加快探索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框架、管理方式、运行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运行方式。在面向社会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实训中心的多种功能,使中心能在建立后尽快进入良性循环,实现教育培训和高效低耗两个目标。争取在五年的时间内全面实现三个结合:即:教学组织和具体实施相结合;统筹协调和市场拓展相结合;学院全权管理和基地自主管理相结合。
建立一些全程模拟企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完整的实习岗位和实习环境,优化基地的功能,提升运行水平。
(3)建设进度
分三个阶段:
①2011-2012年,建立机电类、电气类和生化工程实训中心,其中30%具有生产性特征。
②2012-2015年,建立经济管理和贸易实训中心、土木工程实训中心、计算机工程实训中心,其中20%具有生产性特征。
③2016-2020年,各中心50%车间或实训室具有生产性特征。
2.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通过巩固、拓展、提升三条途径,建设好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1)建设内容
巩固原有的校外基地。采取参与投入、吸引企业参加集团等方式巩固成果。
拓展新的校外基地。根据产业布局、企业状况的变化和学院专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新的校外基地。
提升校外基地的总体水平,通过资金设备投入、建立关键实习岗位、建立带教师傅制度、建立相关补贴制度等,完善基地条件、提升基地功能。
(2)建设目标和进度
2011年每一个专业群都拥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基地,每个专业至少有1个示范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2020年建立一批高质量的企业实习岗位。
(五)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1、建设内容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院的一项基本建设和综合工程。着力提高专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着力建设好兼职教师的四支队伍:任课教师队伍、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技术研发骨干队伍和生产实习岗位带教教师队伍。
在每一个专业群,形成结构合理、齐全的教师梯队,包括教授、博士、专业带头人,一大批“双师型”素质教师和兼职教师。
2、建设目标和进度
(1)根据专业群布局,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指标,到2012年,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0%;到2015年,博士数达到30人,教授数达到15人,各个专业群有5名左右的中青年专业带头人。
(2)教师到企业实习和提供科技服务
教师到企业,参与两方面的活动,一是到企业关键岗位实习,二是参加企业技术开发和服务。2011-2012年,100%的专业教师三年到企业实践锻炼累计3个月;到2015年,从事技术研发活动的达到50%;到2020年,从事技术研发活动的达到80%。
(3)教师培训
根据学院发展的要求,结合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进行有目标的培训。
分四个版块:①专业知识与技能;②科研能力,包括教育科研和技术研发;③实训课的组织管理能力;④职业发展能力。
推进安排:2011年,重点是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理论培训;2012年重点是科研能力的培训;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由各专业群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师需求制定计划。
(4)建设一支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到2012年,各专业都形成一支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企业人员和学院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和教育科研团队。
2011年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2012年,资源收集达到预期的80%;2012年,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比达1:1;2015年稳定的兼职教师达到全部兼职教师队伍的80%。
(六)推进科学研究,提升发展综合实力和发展能力
1、建设内容
(1)健全科研机构
加强科研处的科研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的职能,负责对各分院形成的一批研发中心进行课题指导、组织协调、合作攻关团队配置、成果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着力建设好高教研究所,承担学院重大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全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指导工作;参与全院教育研究规划的制定。
(2)优化科研制度
推进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完善,促进科研成果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技术专利转让、接受院外科研项目、课题报告(著作论文)、校本教材、教案等多元科研成果都得到认可和彰扬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加大科研成果对教育教学影响力的权重。
2、建设目标和进度:
(1)2011年,完成对原有学院科研制度修改,加大科研成果评价对教育教学影响力的权重。
(2)2012年,承担各类院外委托科研项目经费年到款达300万元。
(3)着力支持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到2012年,年立项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总数达到50个。
(4)推进研发基地建设。到2012年,建成5个工学结合的研发基地;到2015年,建成10个工学结合的研发基地。
(5)2012年前,以成果为导向,通过考核评估的方式,新建7家研究机构,其中2家以上成为市级研究机构;创建2个以上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或重点实验室。
1、建设内容:
(1)职业素质教育
明确学生职业素养基本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和建议,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把学生的职业素养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责任、协作、品格”。
分学年明确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大一学生培养目标设定:开展目标规划制订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大二学生培养目标设定:主要是掌握专业技能,迎接职业挑战;大三学生培养目标设定:主要是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和岗位竞争力。
建立和健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
(2)就业指导工作
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完善职业生涯课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
建立和完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就业工作体制机制。
(3)创业指导工作
健全和完善学生创业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办好学生创业园;强化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系统,完善学生创业相关的政策,修订和完善有关学生创业工作指导性、鼓励性和常规性的制度和规定。
共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互动体系,即建好交互式的校企网络服务平台和学生创业网络平台,优化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环境。
2、建设目标和进度
(1)职业素质教育
围绕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全面、全员、全程育人;充分激发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协作培养的积极性,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引进企业文化元素,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同时,激发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培养的意识。
②2011年,建立团队素质训练营;对2011级学生实施职业素养培育证书制度;各系聘请1-2名职业素质辅导员。
③2012年前,开辟“台州制造”网络专栏;建成学生发展中心,扩建学生创业园;完善团队素质训练营和职业素养培育证书。
④2015年前,整合人文教育资源,建成人文课程体系;努力建成省级校园文化品牌。
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导向的多元课程开发方法,2012年,组织编写1本必修课教材:《职业辅导》;2013年,组织编写1本选修课教材:《创业教育》2014年,组织编写1本选修课教材:《职业生活规划指导》;逐步配备数量足够、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其中具有职业指导师和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比例,2012达到30%、2015年达到50%。
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80%。
逐年增加创业基金。从学生创业实际出发,额度逐年递增。
逐步扩大学生创业园,列入学校“三配套”建设规划之中。
不断壮大涌泉奖助基金会,使滚存基金保值增值,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逐步扩大奖助面。
(八)拓展对外服务面,注重服务功能和服务成效
1、建设内容
(1)做大做强培训
在指导思想上,改变学院一直将学历教育视为“正业”的传统思维定势,处理好教育和培训的关系;在办学模式上,积极主动地开拓培训市场,特别要开发与台州以及浙江省经济和劳动力市场适销对路的培训项目,加强“订单培训”;在课程开发上,开发一批满足培训市场需求、适应培训教学特点的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建立适应学历教育、业余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上,逐步解决多头管理问题,提高集聚和整合效应。
(2)推进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
深化校企在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的广泛合作,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3)拓展社区服务
逐步做强社区管理专业,开发社区服务项目,包括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社区管理人员培训、社区管理研究等。
2、建设目标和进度:
(1)2011年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管理办法》、《校际合作教学管理办法》、《校企共享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校企共同开发科技项目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2)2011年,建立与完善台州湾职业教育集团、校友总会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好企业和校友两个合作平台,形成多元的、具有合作活力的、教育联盟。
(3)持续开展并深化与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中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异地联合办学,开设联合办学班每学年不少于10个。
(4)强化培训管理机构,由学院培训部门统筹培训项目。采取招投标、跟踪管理的模式,到2011年,培训总额定为每年达到20000人次。
(5)2011年,开发面向企业和社会的培训课程10门,培训教材10本;2012年,开发此类课程30门,形成多个培训门类;到2015年,每个专业群都有一个对应的培训门类。
(6)到2011年,每年承接为企业、社区的技术服务项目50个;到2012年,达到70个;到2015年达到100个。(这些目标包括在本规划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之内。)
(7)开展与本区域和本省其他区域的本科院校合作办学,探索高职与本科课程和教学的融通研究。2012年,在2个专业基本完成探索衔接课程的研究;2015年在5个专业基本完成探索衔接课程的研究。
(8)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到2012年,发展到近5个国家与地区,并不断提高合作水平。
1、建设内容
(1)建设具有较高督导水平和能力的校系两级督导队伍和督导体制;
(2)建设督教、督学和督管三位一体的督导工作对象“三维”体系;
(3)建设导、督、评、考相统一的督导工作职能“四位”体系;
(4)建设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督导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
2、建设目标和进度
(1)2011年,建立起包括学校督导委员会、学校督导工作机构和系部督导组在内的健全的督导工作组织系统;形成由5~8名校级专职督导员和占专任教师12.5%的系部兼职督导员组成的素质精良的专兼职督导员队伍。
(2)2012年,基本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督导工作规章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督导工作的基本职能、具体职责和工作方式,使听课、调研、督查等督导方式和指导、监督、评价、考核等督导职能(责)的履行规范化、制度化。。
(3)2011年开始,聘请有关专家对专兼职督导员进行有计划地学习、培训,并通过考核以后,发给督导证书。不断丰富和深化专兼职督导员的教学经验、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理念,全面提高督导队伍对课程教学、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学风建设、教学运行与管理的指导意识、水平和能力。
(十)加快“五和”校园建设,打造学院文化品牌
1、建设内容
建设“和谐发展、和谐团队、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文化”的“五和”校园,弘扬“爱校、敬业、责任、和谐”的核心价值观,把校园建成一个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理想场所。
2、建设目标和进度
(1)把握和谐发展。重点把握学院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学院发展与师生发展的和谐、师生自我发展的和谐、硬实力和软实力发展的和谐。制定和实施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和各项子规划及实施计划;不断创新和完善学校发展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 2011年,成立师生服务中心、教师发展学校,并开始运行;继续推进全国高职院校党的建设书记论坛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学校发展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
(2)建设和谐团队。重点把握推进基层和谐团队建设,尤其是建设和谐专业教学团队,推进校系两级和谐领导班子建设,推进和谐系部建设与和谐处室建设,推进个体的自我和谐。重视校系两级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领导班子建设。2011年开始,开展和谐团队达标建设活动,并使之常态化。深化师德群体创优、基层党建创优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保持浙江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浙江省平安校园、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到 2012年,台州市学习型组织示范点、台州市基层理论学习示范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14年,力争成功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加快推进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和干部作风形成。
(3)实施和谐管理。重点把握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尤其是体现高职院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处理好行政权与学术权的关系,探索深化二级管理,探索完善民主政治建设、执行力建设、廉政、作风和效能建设,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控评价制度。
2011年,完成学院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形成完备的制度文本和可量化、可监控的制度评价机制,以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完善岗位责任制、岗位工作流程,对岗位工作关键节点实施确认制度;建立完善的岗位廉政、作风和效能风险监控评价机制;完善议事规则,议事必须讲依据、讲程序、讲集体研究、讲结果公开;深化党务、校务公开工作,实施校情发布会制度;完善重大项目立项论证、决策咨询、风险评估制度;根据2010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精神,2011年,筹备召开学院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2011年,完成学院聘任制改革。建立健全督教督学督管 “三位一体”,导、督、评、考“四维监控”的综合教育督导体系。
(4)营造和谐环境。重点把握营造宽松有序的政治环境,改革创新的教学环境、严谨自由的学术环境、舒畅优美的工作环境。推进校园“三化三配套”工程建设,即:学训一体化、人文化、园林化和实训实践设施配套、人文设施配套、后勤设施配套。2011年,建成20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7200平方米的实训教学综合楼,建成学院南大门,开辟企业园林区、校友园林区,基本完成建成区绿化、美化;在“和园”内雕筑卫温塑像。2012年前,建成18000平方米的产学合作中心; 2015年前,建成10000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10000平方米后勤综合服务大楼;2020年前,建成27100平方米科技大楼。
(5)培育和谐文化。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不断提炼学校精神文化,汲取台州民营经济和历史文化,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文化,彰显VIS标准形象文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师生,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弘扬“砺志创业、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深入践行“奋发、进取、求实、创新”的校训,进一步培育“敬业笃行”的校风、“诲人不倦”的教风、“学以致用”的学风、“高效清廉”的干部作风。以“技能学训,潜能开发”为基本主题,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2011年,成立台州文化研究所、卫温研究所、台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等,启动台州市群艺馆艺术教育基地建设;2011年,完成实验室文化建设。2013年,建成学院文化活动中心、新闻媒体中心;2014年,完成开发台州地方文化课程2门,编写校本教材2本; 2015年,建成台州创业文化陈列室或博物馆;2016年,初步形成以“职业、工科、和谐、技能、台州人文精神”为基本内涵的校园文化品牌,并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
 
 
对策研究是推进规划实施,促进各类目标实现的策略设计。为了实现本规划的可行性、可操作要求,本部分的对策研究,采用“准方案”的形式,提供尽可能详细的操作路线和操作方法,为实践者提供有指导价值的发展方略。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阶段、分步骤完成各项目标
为了顺利实现规划目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具体项目的战略,学院在实现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的过程中,分三步走。
(一)第一步:从2011年到2012年,对规划各项任务的内容、指标、责任人进行确定、调整,开展相关基础工作的阶段。2011年,各项任务布置到位,工作基础已经形成,省级示范建设的一些核心工作成果已经初见端倪;到2012年,完成省级示范建设任务。
(二)第二步:2012年到2015年,是本规划大部分任务的攻坚阶段,主干专业实现课程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双师队伍结构基本合理,学院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品牌地位基本确立,实际办学水平达到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水平。
(三)第三步:从2016年到2020年,根据适应学院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调适学院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各专业协调发展,校园和谐融洽、现代气息浓郁、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从系统的整体性、互动性、精致性和引领性等全局要求出发,着实地、系统地落实各个层面和领域的对,。在完成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完成总体目标。
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的理念,推进学院管理机制建设
学院的管理机制建设,实际上就是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建设——它是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先决条件。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办学和教学要求进行机构调整,发挥部系的主动权和积极性,改革分配机制,梳理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和行政效率等,这些对实现学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从而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管理机制的改革坚持以下原则:有利于发挥广大教职员工改革的积极性;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富有成效;有利于提高学院的技术服务水平;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成果的实现;有利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有利于实现学院科学和谐地发展。
三、实施十大工程,依托工程载体完成既定目标
(一)工程一:专业群建设工程
学院专业群建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资源整合水平为重点。
1.提升教学质量。使每个专业的设置及其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发展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宽广的学习领域,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2.整合教育资源。更为科学、合理地整合和安排各类资源,重点进行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改革和共享,实现专业建设内涵社会化、内容特色化、施教个性化、体系规范化、设施现代化。
3.建立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动向的先知先行机制。通过行业领军人才沙龙、行业专家访谈、政府发展和行业发展战略等二手资料收集及其他方式,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发展动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等,改进实训室建设,实施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提升办学质量水平。
(二)工程二:课程和教学深化改革工程
学院的课程和教学深化改革工程是学院最大规模的工程,也是最基础的工程,基本目的是实现理论型课程向学做型课程转变。
1.专业和课程开发走两条路线
路线之一:开发。这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学院课程改革的总量中,用开发的方式完成的应占70%以上。
路线之二:转化。把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适应项目教学的模块结构。
2.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标准建设和文本建设
课程标准建设,核心内容是活动设计或情境设计,并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占核心地位。学院在标准建设中,在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
3.以建设各级精品课程带动和提升学院课程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建设改革工作。一是要巩固和深化学院“十一五”期间取得的省级精品课程改革成果;二是开展立体化教材建设;三是加强院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使全院各专业领域课程工程建设均衡发展。
4.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建设重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将重点建设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在网上公开,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等功能,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校内外实施提供技术保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1、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深化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与产业的融合、专业与就业的融合、产业与就业的融合,实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2、围绕重点专业和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分析,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从而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评价体系、课程分级管理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办法、实训基地评价办法等。
建立5个校内实训中心:机电工程实训中心、生物与化学工程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土木工程实训中心、经济管理和贸易实训中心。同时巩固和扩大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提升这些基地的总体水平。
1.建设方式
建成立足本院、辐射周边、校企共享、在专业领域能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在台州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
2.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通过学院自筹、校企合作、银行贷款等形式,鼓励、支持系院与企业合作,与大中型企业实行捆绑式发展,实现校企共同投入、共建、共享。
3.校外(在企业里建设的)实训基地
巩固、拓展、提升三条途径建设好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1)巩固的关键是平衡好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形成共赢的长效机制;拓展的关键是新建基地与产业调整、专业调整保持同步;提升的关键是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实习实训岗位。
(2)在企业的实训基地内建立一批稳定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具有教学内涵的实习、实训岗位。可以采取学校向企业提供补贴,企业与学校签定协议,学校提供教学计划,企业承担教学任务的形式。
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建设的核心工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是这项工程的主题。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点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其重点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其焦点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展能力。
1.重点推进四方面建设
(1)推进名师队伍建设。为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并将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地整合起来,培养一批省级以上和学院的专业带头人、拔尖人才以及骨干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访学、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一定的比例;创造条件,加大与国外、境外高校合作培养、培训教师的力度;积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2)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根据学院实际,努力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实现本专业的不断延伸和扩展,提高承担各类教学的能力;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产学研实践,这些实践包括深入企业进行项目研究或产品技术开发,或到企业的技术应用岗位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为专职教师在课程组织中发挥管理、指导、监督的作用奠定基础,为大批兼职教师进入教学提供条件。
(3)推进教师业务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升。重点是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参加各类课题,提高素质和能力;优化学院科研机制,为教师科研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科研奖励制度,树立科研典范;提供以科研能力为主题的进修机遇,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4)推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技能)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师资队伍,或从校外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作为兼职教师,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一些专业和课程中,引进国家级专家和外籍教师从事教学,指导学院重点专业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加紧探索旨在提高兼职教师的素质为目标的有效途径。
2.建立有效的制度机制和组织保障
(1)加强学院与企业间的人力资源交流,实现校企互动双赢。教师到企业交流学习,学院要形成制度,保证每年安排一个月时间让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2)实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实行干部及教师岗位的聘任、考评制度。改变具体评价办法,激励教职员工在教学改革中发展、提高自我;不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提高管理水平与实效,确保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3)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要重点建设以下几个环节:建立稳定、科学、有效的资源收集渠道,提高资源的检索和调用能力;建立兼职教师的合作协议制度;建立针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制度;建立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制度。
(六)工程六:科学研究推进工程
科研是学院发展的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是提升学院总体水平的关键环节。科研机构建设,是学院推进科研发展的基础工作。
1.加强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推动学院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学院机构改革、发展规划到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模式探索,都需要教育科研为平台。教育科研的推进,一是要抓队伍建设,形成一批教育科研团队,在学院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改革提供依据和支持;二是要抓典型培养,树立榜样,做好示范,要鼓励广大教职员工使用科研手段推动各项工作。
2、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进科研管理规范化。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量化考核、科研经费、科研项目、专业建设、科研奖项评奖、出版资助、学术活动、科研机构、专利扶持与奖励等方面的科研管理制度;出台科研团队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师科技服务奖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科研档案管理等方面规章制度。
3、发挥科研平台作用。推进科研机构、科技平台与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台州经济研究所、模具工程研发中心、真空技术研发中心、生化制药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发功能;鼓励和扶持校企合作共建用于教师科研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或实验室;积极改善科研条件,购置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力争成为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或重点实验室。
4、突出重点工作。(1)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尤其是专利技术与软件著作权的转让、实施许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使技术研发成果为教育教学服务,把研发团队与学习团队结合起来。(2)积极组织申报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进一步突破。(3)深化与浙江工业大学的科研全面合作,把合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人员、经费上,力争产生实效。
5、凝炼科研方向。以应用性技术开发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为核心,形成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教育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培育优势研究方向为基础,在机械、模具、真空泵、生化制药、土木工程、产业经济等方面形成若干个重点科研团队。
(七)工程七: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创业促进工程
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知识和能力,完善学生就业特别是创业型就业机制,是促进高职学生成才立业的根本。
方面11111901、多措并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1)整合资源,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整合资源,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建设,包括“人文道德”、“健康与安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业课程(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渗透)”
(2)构建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吸收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担当职业素质辅导员;实施以传承台州人文精神和产业文化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职业素养。
(3)建设学生发展中心,包括学生指导、学生活动、学生素质拓展、学生服务等四大模块,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4)实施职业素养培育证书,对个体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及在校参加的实践锻炼作过程性的描述;制定、修改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学分制度。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策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构建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四位一体,各方联动的就业创业促进机制,开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局面。
(1)健全和完善权责明晰、高效运转的就业创业促进的校系二级管理体系,加强一支数量足够、专兼结合、高素质高水平的就业创业促进工作队伍的建设。  
(2)完善优化学生就业创业网络平台。网络平台由就业创业网站、就业创业档案、就业创业跟踪信息库组成;收集区域产业就业市场信息、毕业学生的就业创业信息、为已经就业创业或正在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
(3)加强学生生涯规划的设计,建立“规划、专业、就业、创业、创新”五位一体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4)完善学生创业基金管理规定,更好地为学生创业服务。
(5)健全完善创业园管理办法,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扩大学生创业园。
(八)工程八:合作与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构建合作与服务平台,是深化学院与企业合作,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有效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保证。
1.着力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共建、育人、成本分担 “四个机制”建设。即:以“政府推动、行业对接、校企联姻、项目嵌入”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机制建设;以校地、校企共建生产车间、订单班、研究所为主要方式的共建机制建设;以实现校企管理、师资、文化互融互补为主要目标的育人机制建设;以政府支持、社会企业投入为主要筹资渠道的成本分担机制建设。探索完善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2.建立多元的成人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引导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系(院)积极性,发挥现有专业、师资、设备优势,根据社会需求创新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培训机构的运行模式,设立培训超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中短期培训,积极扩大社会培训范围。为企业职工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建设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教育“立交桥”。
3.打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平台。健全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成立台州文化研究所,积极开展地方文化,特别是“和合”文化研究;努力把学院打造成区域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基地,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出台有关制度,激励师生申请技术专利,并努力转化为生产效益。
4.加强国外、境外交流合作。积极吸收消化国外、境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创造条件派遣优秀教师和学生出国、出境交流培训,进一步开展与国外、境外高校联合办学。
综合督导评价体系建设,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
1.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建立校、系两级督导员的聘任、淘汰机制;实施督导员培训制度;实施专兼职督导员工作量管理;建立督导工作专项经费。
2.完善督导工作制度建设。明确督导委员会、督导办公室等机构的工作职责,明确专职督导员、兼职督导员、督导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督导员履行导、督、评、考职能职责的形式、途径、标准和要求;完善专、兼职督导员的调研制、听课制、评教制,将导、督、评、考有机结合起来。
3.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不断改进学生评教、督(领)导评教的内容、方式。启动社会评教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形式和途径,充分发挥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就业状况为依据的,对教师教学和系部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功能,逐步形成以社会评价为重点的就业导向型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适合各类课程教学特点、逐步加大改革要求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标准)体系。
4.教学监督机制建设。实施系部督导值班制、校级督导巡视制;常规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建立及时纠正违纪行为、及时处理教学事故的机制,使教学运行、管理的各环节均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5.工作考核机制建设。完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指标、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满意处室、教学工作先进系部、学生工作先进系、科研与社会服务先进系部”等部门工作的考核评比机制。
(十)工程十:“五和”校园建设工程
五和”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校园内部的各个方面,其任何一方面的不和谐状态都会成为影响和制约整个校园和谐状况的短板。因此,“五和”校园建设工程,必须是整体协调推进,重点实施好以下五项计划:
1.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制订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各项子规划,明确组织计划实施的职能部门,逐年分解实施任务,落实计划实施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为主要抓手,推动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
2.凝聚力提升计划。加强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廉政建设,建立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实施党员人才培养计划,坚持以党内和谐引领校内和谐;深入开展和谐团队建设达标工作、群体师德创优工作;积极开展台州市学习型组织示范点和台州市基层理论学习示范点建设;坚持省级文明单位、卫生单位、平安校园建设,争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3.规范管理强化计划。修订和完善学院管理制度、内设机构工作职能、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强化关键工作环节确认,避免管理失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效益;以党校、教师发展学校为依托,强化对中层以上干部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派遣中层以上干部和行政管理人员到有关教育管理培训机构学习培训、到有关高校和行政管理部门顶岗锻炼,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4.校园文化培育计划。成立台州文化研究所,深入开展以“和合”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文化研究,融地方文化于校园文化。以“和园”讲坛为依托,深入开展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提升学院行动力;凝炼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取向,以提升精神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以提升学院形象力。
5.“三化三配套”建设计划。“三化”,指学训一体化、人文化、园林化;“三配套”,指实训实践设施配套、人文设施配套、后勤设施配套。“三化三配套”计划旨在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特点的“三育人”良好环境。
(1)学训一体化及其配套建设。根据工学结合理论与学训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和实训场所进行必要的改造;建设产学合作中心。
(2)人文化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好塑胶篮球场、校园文化中心、“和园”雕塑及景观墙浮雕、素质教育拓展基地。
(3)园林化及后勤配套项目建设。重点建设2幢学生宿舍、餐饮文化休闲广场和后勤综合服务大楼;校园全面绿化、美化,建成桂花园、樱花园、人工湖,优化美化育人环境。
 
第五部分 发展保障
(一)争取政府给予政策扶持。
通过对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使学院的规划能够融入政府的相关规划之中,在资金投入、毕业生就业、人才引进、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精品专业、精品课程、专业改革等方面给予支持,由两级政府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派发培训定单、专项投入和税收等方面对学院给予政策支持。
(二)争取省、市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
争取在经费安排、资金拨付、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得到更大的支持,为学院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二、经费保障
(一)做好财务规划和经费预算。在确定和认证本规划的各项目以后,为确保建设周期的有序性和按项目进度注入资金,学院及时完成资金预算和投入进度计划的上报工作。
(二)争取上级投入,确保现有投入资金不减少,在基建项目上争取十年内上级投入资金2亿元。
(三)提高创收能力,挖掘校办产业创收潜力,提高科技开发和服务的创收能力,开发新的产业创收范围,特别是提高各类培训的效益。
(四)吸收社会资金,通过校企合作引进资金设备、接受社会捐赠、利用社会资金、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建设等多种途径,广开引资渠道。十年吸收企业和民间投入5000万元。
(五)健全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和相关财务制度;严格预算管理,严格财经纪律,加强财务审计;厉行节约,减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组织保障
(一)建立“学院发展规划领导小组”。
组织全面论证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组织对原规划的调整和布局设计的调整;对新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可行性分析论证;制订详实的实施方案与计划。
(二)建立“规划实施项目工作组”。
对规划实施计划进行项目分解,按项目专业特性要求,组织建立规划实施工作小组,具体实施项目进程。
(三)建立项目责任人制度,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四)建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对规划整体及各项目的技术评估与建议。
四、制度保障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1. 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按需设岗、按岗聘职、以岗定责、以岗定酬,在全院范围内推行全员岗位竞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层级清晰的学校管理责任体系,实行问责制,明确职责权限和工作标准,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和工作绩效;完善辅导员选聘办法,规范其培养,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敬业精神的辅导员队伍。
2.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动态管理和考核制度,坚持分配和贡献相结合,建立固定工资与校内津贴双轨运行制度和向教学一线教师、向在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的分配制度,完善“教师奖金收入分配模块”;不断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
3.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界定二级管理权限,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充分赋予教学系部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高技能新技术培训、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统筹协调与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考核、激励等机制。
4.建立严密完善的监控机制。
以质量管理体系和全国、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参与热情,形成监督网络,有效实施对教学过程、学生管理、后勤管理、行政管理的监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质量。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制定规划、贯彻规划,以提高学院的科学发展水平,使学院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通过规划的制定、实施过程,将不断提高学院领导的治校能力,不断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院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育人水平。通过完成各项任务、按时完成各个阶段性目标,学院的整体面貌将会极大的改观,前景将更为辉煌。
 
 
附件:
1.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2.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3.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4.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5.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基本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6.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境外)合作交流“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7.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五和”校园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8.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附件1: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为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落实《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目标,结合学校专业发展实际和今后五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特制定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
(一)十一五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专业结构与布局趋向完善。十一五”期间,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在原有20个专业的基础上,先后增设了服装机械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工程造价、动漫设计与制作、税务、营销与策划、报关与国际货运、社区管理与服务等10个专业。目前,学校拥有30个高职专业,分属制造、生化与药品、电子信息、土建、财经、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和交通运输等8个专业大类,19个专业类。构建了以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生化制药等重点专业为龙头的核心专业群。
2.专业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学院通过校企共建、政府投入等多种途径,建设了一批集教学、生产、培训、科研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4个。校内实训基地从8个增加到27个、实验实训室从46个增加到137个,其中生产性实训基地15家。设备总值从1200万元增加到7600多万元,从生均5000元增加到9000元。
3.专业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为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学校健全新专业申报及检查评价机制,组织开展了省校两级重点专业建设工作。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成为省级重点专业。立项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生化制药技术等3个省级示范建设专业;立项建设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2门,组织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银领工程教材3部、省级重点教材30部。
(二)“十一五”期间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提升内涵,以“服务转型升级,提高育人质量”为主题,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核心竞争力;强化特色,着重建设一批基础较好、特色鲜明、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专业,创出特色、品牌;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建设目标:坚持“市场导向、适度超前、地方特色、相对稳定、校企合作”的原则,优化专业结构,以重点专业建设为主体,动态构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专业群,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院级特色专业10个。
1.创建品牌特色专业。在今后五年内,建设好现有的3个省级示范建设专业、9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项目和10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各建设专业要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找准优势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建设成师资力量强、教学成果好、教学质量高的高水平品牌专业。力争10个左右的专业能够形成稳定的专业优势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建成1-2个国家级标准高职教育品牌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120门学做型的专业核心课程,将思政课、公共基础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予以综合设计。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方法,构建“五结合”人才评价体系。以培养“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实施与丰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形式,建立相应的培养体系与运行机制。
3.提高专业办学整体水平。加强现有专业,特别是新设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新设专业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以及专业优势制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并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新设专业办学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品质
1.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坚持“服务地方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主动适应我省地方经济、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要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新机制,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在新兴产业和边缘、交叉专业中培育专业新增长点,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到2015年,专业总量达到35个左右。
2.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基础,带动专业群建设。重点进行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改革,教学团队和实践基地的共享,以重点专业引领专业群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建设内涵社会化、内容特色化、施教个性化、体系规范化、设施现代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专业集群,重点优化机电工程、电子电气、生物与化工三个专业群,完善经济管理、经济贸易、土木工程、计算机专业群。各建设专业要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找准优势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十二五”期间,建成10个左右校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标准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标准高职教育品牌专业。
3.抓好现有专业的规范和优化。一方面,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要求,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各专业发展的趋势,适当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更新或增添专业方向,增强市场适应性;另一方面,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和协作联合,适当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传统专业发展空间。
(二)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各专业积极与相关企业、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营造职业化学习、实践、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生化制药技术、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各专业创新和完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具有专业特点、行业特点的教学组织模式和运行模式,最终实现每个专业都有固定的、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单位,实现“五个共建”,即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师团队、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与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机制。
(三)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深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依托以区域资源整合为目标的体制与共赢运行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结构,邀请龙头骨干企业技术专家、行业协会专家等参与专业标准制(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完善、课程开发与实施等,使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模式、层次、知识能力结构等适应一线岗位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融入专业标准,构建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体系。所有重点专业的专业课程,采取以真实工作任务和社会产品为载体,倡导专业课程“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至2015年,完成重点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力争使省特色专业的50%专业核心课程成为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新建成100门左右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其中有10门左右达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50门左右达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开发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和毕业实践综合项目与岗位,构建课内课外互补、校内校外融通、校企互动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四)以开发共享为目标,推进专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展示和推广专业建设成果。按照“引进企业标准、建设精品课程、编写特色教材、开发共享资源”的思路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标准库、精品课程库、网络课程库、专业素材库、社会服务资源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搭建为学生自主学习、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参考、为企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及信息资料的网络共享型互动平台。到2015年建成50门网络课程。
以教务管理系统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为基础,实现教学管理全过程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任课教师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教学资料维护、学生成绩管理等功能;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实习单位管理、走访信息管理、毕业设计管理、学生党团建设管理、学生评价管理、班主任管理等功能。
(五)以互动双赢为动力,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
根据课程实施标准,进一步完善“一般性—生产仿真——生产”构成的螺旋上升式系列化实践教学条件。根据育人和服务企业需要,建设10个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工学结合紧密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9000平方米的产学合作中心。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建设模式,采取“互利双赢”的措施,鼓励和吸引企事业单位通过提供设备和技术、资本入股等方式,共建实训基地,到2015年,每个专业形成5个以上紧密型合作企业实训基地,达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创造条件增加开放性实训室,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
建立健全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积极争取有条件的企业提供生产车间、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资源,作为相对稳定的、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弥补校内实训条件的不足,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六)以教学团队建设为纽带,建立校企人才资源共享互动机制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把校企人才互通互培互管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聘请一批企业领军人才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对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切实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85%以上。建立教师准入制度,把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和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作为教师取得任课资格的必备条件,到2015年,使具有半年以上企业经历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一批能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的骨干教师。通过双方互动,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互动机制。
(七)构建“五结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以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方法,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集成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构建、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体系。
校企共同制订与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构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五结合”评价体系;构建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的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竞争机制,建立重点专业检查评估、动态管理、滚动建设、末位淘汰的机制,带动全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八)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专业建设保障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同时要分解规划指标、任务,纳入年度计划,明确系(院)责任和进度要求,并把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2.提供资金保证。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制订分年度资金使用计划,分步实施,校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由学校立项予以资金保证。
 
附:
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主要项目进度表

年度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新增生产性实训基地
2
2
2
2
2
建设工学结合课程(门)
20
20
25
25
30
开发学材
(门)
20
20
25
25
30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70%(重点专业85%)
75%(重点专业90%)
80%(重点专业90%以上
85%(重点专业90%以上)
85%以上(重点专业90%以上)


附件2: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为了建设一支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 -2020年)》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院实现了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变。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抓住引进、培养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致力于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推进我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一)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继续引进,重在培养”的原则,制定《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教授培养工程”暂行办法》、《选送访问学者暂行办法》、《专业带头人培养暂行办法》,修改完善《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暂行办法》、《教职工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搭建发展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培养和引进,“双师”素质教师达到200人,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明显提高;省级教学团队2个,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10人,台州市拔尖人才6人次,台州市“21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37人次,浙江省专业(学科)带头人5人,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4人,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9人,校级专业带头人24人;省级精品课程12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90项;第一作者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441篇;承接横向科技服务项目229项,到账经费924万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二)注重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十一五”期间,学校着力于打造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兼结合“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即以“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制定了《关于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初步建立聘请兼职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基本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出台了《校企人才资源互通互培互管实施办法》,初步建立校企人力资源互通互培互管机制,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同时,不断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通过努力,初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但随着学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化,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校企人才资源共享互动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建设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理念,以继续培养和引进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着力于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稳定和引进,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发展内涵,强化激励,努力健全和完善促进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和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保证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为:
(一)专兼教师的总量满足学校发展要求。
(二)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职称结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专任教师争取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以上,具有教授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达到15人。
2.学历结构。40周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0人。
3.年龄结构。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重点引进40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高级职称(技师以上技术等级)的中青年教师。
4.双师结构。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85%以上,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至2015年稳定的兼职教师达到全部兼职教师队伍的80%,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40%。
(三)继续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管理工作,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至2015年培养和引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30名,各个专业群有5名左右的中青年专业带头人。
(四)实施《“教师任课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教育理念,明确新形势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才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目前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事关我校生存与发展、实现下一步目标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才机制、人才环境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基础,以人才总量满足学校发展、师资素质提高与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人才结构调整与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相适应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开发为重点,继续抓住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推进我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创新工作载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决定师资队伍建设的成败。“十二五”期间,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完善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继续开展师德考核先进个人和教学名师等评选活动,通过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和表彰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和学术道德水平,并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晋升职务、评选各类先进的首要条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三)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师资管理新体制
1.结合当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建立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合理设置教师岗位,在定编、定岗、定职的基础上,制定教师岗位任职条件,严格实施《“教师任课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制定《岗位设置与聘用暂行办法》,全面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建立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
2.完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根据《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性意见》文件精神,修订《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等制度,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考核评价,实行考核主体和考核方法的多元化。将教师考核工作与岗位责任和工作业绩挂钩,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使教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奖惩的依据。对在教学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教学科研事业发展。不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提高管理水平与实效,确保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3.进一步完善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按照“向教学一线倾斜”、“向关键岗位和业绩优秀人才倾斜”原则,充分发挥分配机制对人才的激励作用。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优才优酬,拉开分配差距,使校内人事分配制度真正发挥激励与导向作用。
4.密切关注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聘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将专业技术资格评聘的重点逐渐转移到“聘任”上来,按需设岗,择优聘任。根据教师任职情况和工作业绩决定教师的聘任、续聘、解聘或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对从企事业单位调入的教师,要求尽快转评为相应教师系列职称,对现有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取得高级及以上技能证书。
5.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发挥二级学院(系、部)在师资建设中的作用,使师资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四)继续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1.继续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推进名师队伍建设。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将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地整合起来,结合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和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继续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暂行办法》、《骨干教师选拔及培养暂行办法》、《选送访问学者暂行办法》和《实施“教授培养工程”暂行办法》,遴选一批在教学改革建设或科研方面业绩显著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访问学者、短期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形式,培养一批省级和校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专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条件,加大与国(境)外高校合作培养、培训教师的力度,加强与台湾育达科技大学等国(境)外的高校合作,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国(境)外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技能,有效推进名师队伍建设。同时,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2.把好人才引进关。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采取更加灵活的用人方式,重点引进具有专业拓展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的拔尖人才,引进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博士、副高以上职称人才或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新引进的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6个月以上再上岗,并将此作为转正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的必要条件。
3.实施学历提升工程,提升教师的学历结构。进一步完善《教职工继续教育规定》,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赴国内外高校作访问学者研修,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五)推进“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为,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力度,切实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1.从企业、行业引进有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聘请一批企业领军人才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对于被聘任的兼职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学校根据一定标准发放工作津贴。
2.根据“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对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①严格执行《教师专业实践锻炼管理暂行办法》,有计划、定期地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关键岗位实习或参加企业技术开发和服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累计达到3个月以上,从事技术研发活动的达到50%,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作为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必要条件之一。②继续实施《“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办法》,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行业特许资格证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对获得“双师”教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奖励。③鼓励教师参加校企紧密合作的科技服务、横向项目或产品技术开发。④鼓励教师参加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为企业提供产品宣传与技术讲解等服务。
3.实施《“教师任课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把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和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作为教师取得任课资格的必备条件。
(六)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技术应用研发与课程开发能力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研发以及专业教学技术设备与教学软件的开发,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经验,掌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通过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任务与项目作为课程的依据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工作岗位过程导向、能力为主的教材(学材)开发,从而提升教师的技术研发与课程开发综合实践能力,形成一支既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七)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校企人才资源共享互动机制
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合作企业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实施《校企人才资源互通互培互管实施办法》,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把校企人才互通互培互管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和人才资源共享互动的操作流程;明确双方互派本单位人员到对方兼职,并赋予对方兼职人员具体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并为兼职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主动与企业在学生实习、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订单式教育与就业推荐、人才互聘与培训、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双方互动,学校为合作企业培养和输送业务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解决技术上的一些难题,聘任或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企业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与学校共同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八)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证。
1.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健全聘请兼职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求各系部与基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将其专家、高级技术人员、管理骨干、能工巧匠列入学校“兼职教师备选库”;由基地企业在“兼职教师备选库”中选派技术、管理骨干到学校兼职或任客座教授,参加课堂教学,举办讲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学生顶岗实习等。要求各系部派出年轻教师担任联系人或助教,加强与兼职教师的联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2.根据兼职教师流动性大,人员复杂的特点,从考核、激励、培训开发等方面创新管理机制。(1)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兼职教师多形式、多地点教学的特点,建立符合兼职教师工作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2)建立专兼教师交流制度。通过学术交流会和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加强专兼教师之间的工作交流和业务交流。组织兼职教师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学习,提高教学能力。(3)完善聘任措施,做好兼职教师的稳定工作。运用激励机制,对兼职教师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尤其是能力强、贡献大、专业急需的兼职教师。对教学工作业绩突出的兼职教师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同时,帮助兼职教师处理好兼职与本职的关系,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四、“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成立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定期研究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重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各系(学院)、部成立师资建设工作小组,按照二级管理的要求,高度重视本部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制订具体办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作为考核各系(学院)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制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等加强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加强与企业间的人力资源交流,实现校企互动双赢。通过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使合作企业成为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和培养专业教师的主要场所。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培养师资协议,保障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师资。与行业企业建立人才互动机制,保障双方兼职人员的工作条件,委托对方对兼职人员进行管理、考核、评价,协助开展对对方兼职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共同制订兼职人员待遇,从待遇层面保障校企合作培养师资。根据考核结果共商兼职人员的续聘解聘、奖惩及待遇升降等,形成校企共管、共同负责、各尽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三)加大经费投入
十二五”期间,学校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重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内涵、创建品牌和特色的重要保证,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各职能部门应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树立和强化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教师办实事,确保“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为学校创建国内一流、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提供人才保障。
 
附表: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
 
附表:
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
年度
教授
人数
博士
人数
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数
专业教师中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兼职教师
师资库人数
2011
8
10
245人月
70%(重点专业85%)
185
2012
10
15
310人月
75%(重点专业90%)
230
2013
12
20
350人月
80%(重点专业90%以上)
280
2014
14
25
380人月
85%)(重点专业90%以上)
330
2015
15
30
400人月
85%以上(重点专业90%以上)
380
 

附件3: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2011—2015年是我校由规模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的关键五年,也是我校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实现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地实施“科研强校”战略,迅速提升我校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实现科研工作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并为学校未来科研工作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科研发展基本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十一五”期间,广大教师扎实工作,勇于奉献,积极勤奋开展科研工作。我校科研工作经过不断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科研管理日趋规范。十一五”期间,学校出台了《学术委员会章程》、《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与管理办法》、《科研机构管理办法》、《专利扶持与奖励办法》、《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纵向课题管理办法》、《校级课题管理办法》、《课题经费管理办法》、《著作出版资助管理办法》、《重点学科管理办法》、《科研奖项评审与奖励办法》、《开展“和园讲坛”活动实施办法》、《科学技术协会工作规程》等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
2.科研项目显著增长。五年间我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9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1项、市厅级项目115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全国教科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哲社规划课题等均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数更是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独占鳌头。
3.科研成果逐年递增。十一五”期间全校教师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有被SCI、EI收录25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1篇,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441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9部;获专利授权37项,专利转让或许可实施4项;软件著作权18项,转让1项;获教育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1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
4.社会服务不断拓展。学校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推进科技社会服务。“十一五”期间全校教师承接横向科技服务项目229项,到账经费924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还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出版了《“三个台州”战略研究》等的研究成果。
5.科研队伍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我校科研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日趋合理,现有专任教师380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36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9人,硕士193人。教师中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0人,入选台州市“211人才工程”37人。
6.科研机构建设平稳。学校与台州市社会科学院联合建立台州经济研究所,并建有真空技术、模具工程、自动化、生化制药、产业经济等5家研发中心和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应用化学、土木工程技术、民营企业创新管理、商务英语、高校德育等研究所。
7.学术交流日趋活跃。校系二级学术活动不断增加,学术气氛活跃。一方面,积极推进校内学术讲座活动,创设“和园讲坛”,举办“和园讲坛”活动30场,各系举办学术讲座活动80余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科技全面合作关系,与台湾育达商业科技大学建立了包括科技合作在内的全面合作关系,同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合作开展科技研发,聘请15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客座教授,派出27名教师到国内高校访学。
8.服务教学成效日显。科学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养与综合素质,使全校教师晋升高级职称、提升学历人数明显增加,大大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进入课堂;另一方面,通过承担教研课题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十一五”期间全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教科规划课题224项,发表教研论文500余篇,公开出版的教材大多是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此外,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较好地推动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报还专门开辟了“教育研究”、“教学探讨”等栏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为“十二五”时期的科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种种问题。
1.科研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管理决策、科研二级管理、科研岗位设置、科研量化考核、科研团队建设、科研人才选拔、学术带头人培养、科研资金筹集、学生参与科研等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2.科技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研方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还不密切,科研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教师社会科技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升。
3.科研条件支撑明显不足。科研设备投入明显不足,学校还没有建立主要用于科研的实验室,更没有市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作为学术科研交流平台的学报仍未取得国内统一刊号。
4.科研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及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还很有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和发明专利尚未取得突破。
5.教学科研结合有待改进。以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拉动教学发展、推进教学创新的效果还不明显,许多科研成果甚至是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并未实际应用于教学。
二、“十二五”科研发展目标与具体措施
(一)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我校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区域性高等技术应用研发和推广基地,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并使我校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科研发展具体目标上,要注意成果导向,培育精品意识、项目意识,“十二五”期间科研发展主要指标及预设目标如下:
十二五”期间科研发展主要指标及预设目标
序号
主要指标
期初
期末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1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1
5
1-3
1-3
1-3
1-3
1-3
2
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或重点实验室
0
2
1
0-1
0-1
0-1
0-1
3
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
500
>50
>80
>100
>120
>150
4
校内科研机构(其中市级科研机构)
8(1)
16(3)
4(1)
4(1)
0
0
0
5
市级以上重点学科
4
6
0
1
0
1
0
6
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
22(1)
30(2)
5-8
5-8
8-10(1)
8-10
10-15(1)
7
市厅级科研项目
115
200
>30
>35
>40
>45
>50
8
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15(0)
30(2)
4
5
6
7(1)
8(1)
9
科技成果登记
0
22
>2
>4
>4
>6
>6
10
SSCI、SCI、EI收录期刊论文,权威期刊论文
25
35
5
6
7
8
9
11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论文,一级期刊论文
15
30
>4
>5
>6
>7
>8
12
年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88
160
>130
>140
>160
>170
>200
13
出版专著
5
15
2-4
3-5
4-6
5-7
6-8
14
年均科技社会服务到账经费(万元)
185
250
>180
>230
>260
>280
>300
15
专利
授权数
37
50
>8
>9
>10
>11
>12
转让或实施许可数
4
20
≥3
≥4
≥4
≥4
≥5
转让或实施许可到账经费
14
60
>20
>20
>20
>20
>20
其中发明专利数
0
10
≥1
≥2
≥2
≥2
≥3
16
软件著作权
登记数
18
30
≥3
≥3
≥4
≥5
≥5
转让数
1
10
≥2
≥2
≥2
≥2
≥2
转让到账经费
20
50
≥8
≥10
≥10
≥10
≥12
17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取得全国统一刊号
 
(二)具体措施
1.建立规划落实机制。根据发展目标,每年制定详细的分年度科研发展规划,通过召开科研年会等方式审核规划执行情况并提供具体改进措施。加强对包括科研处工作人员、系部分管科研领导及科研秘书在内的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规划执行能力。
2.完善科研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进科研管理规范化。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量化考核、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学科建设、科研奖项评奖、出版资助、学术活动、科研机构、专利扶持与奖励等方面的科研管理制度,出台科研团队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师科技服务奖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科研档案管理等方面新的规章制度。
3.构建科研发展平台。推进科研机构、科技平台与实验室建设:(1)在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台州经济研究所、模具工程研发中心、真空技术研发中心、生化制药研发中心等8家研究机构的基础上,以成果为导向,采取新建或整合的方式再增设8家研究机构,其中3家以上成为市级研究机构。(2)创建2个以上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或重点实验室,鼓励和扶持校企合作共建用于教师科研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或实验室,积极改善科研条件,购置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
4.突出科研重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学校重点做好以下科研工作:(1)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企业管理合作;同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尤其是专利技术与软件著作权的转让、实施许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2)积极组织申报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突破。(3)深化与浙江工业大学的科研全面合作,把合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人员、经费上,并力争产生实效。
5.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出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挑战杯”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技能。进一步充实和扩展大学生科协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创业竞赛、科技文化节、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知识讲座、科技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活跃校园科学文化氛围。积极推进学生科研兴趣团队建设,鼓励学生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兴趣团队,鼓励教师积极吸纳在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6.凝炼科研发展方向。以应用性技术开发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为核心,形成基础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教育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培育优势研究方向为基础,在机械、模具、真空泵、生化制药、土木工程、产业经济等方面形成若干个重点科研团队,培育一支在省、市有一定影响的科研骨干队伍,产出一批在省、市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发展重点支持以下领域及研究方向:(1)机械工程。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器人、真空泵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2)制药工程。包括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化学工艺等;(3)计算机工程。包括计算机信息处理、动漫设计与制作、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4)土木工程。包括室内装饰、建筑施工、结构工程等;(5)应用经济学,包括区域经济、国际商贸、产业经济、应用会计等;(6)管理学。包括工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市场营销与物流等;(7)职业技术教育。包括院校研究、“五和”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工学结合与课程开发等;(8)地方文化。包括“和合”文化、产业文化等。

附件4: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 -2020年)》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条件
 
一、台州经济社会简况
1.台州经济实力雄厚。台州是我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长三角南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台州已经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制造、家用电器、塑料模具、造船业等产业为主导,极具地方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拥有18家上市公司,14件中国驰名商标、19个中国名牌产品、198个浙江名牌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8个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是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全国化学原料药基地、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中国再生金属之都、中国水泵之乡、中国阀门之都,国家级工业生产基地增至49个。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电机及机械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台州。
2.台州民营经济发达。台州为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摇篮,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诞生在台州,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5%以上。民营企业在制造规模上,呈现出产业集群化、企业大型化的趋势;从企业规模看,一批民营企业通过自身扩张、联合重组等方式,正逐步成长为大企业、大集团;在发展内涵上,呈现出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重研发、重装备、重品牌、重人才;在市场开拓上,呈现出向国际市场拓展的趋势;在发展领域上,呈现出向现代服务业延伸的趋势。台州民营经济起步时主要走的是内源式发展路子,当前正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台州创业就业环境良好。一是台州具有创业的传统。台州有悠久的创业传统,而且又与外向型经济构成密切联系,形成特殊的创业传统,这种传统扎根在台州人的观念层面,形成敢于突破框架,敢于探索的主流意识;二是具有创业的经验积累。台州大量民营企业的探索实践,为台州人提供了无数成功创业的实例,成为创业者效仿的榜样;三是具有良好的创业地理环境。台州海陆空三维的交通口岸特征,台州地方经济主流所促成的经济政策,台州处于三市交界和两个三角洲中间地带的地理位置,为创业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4.台州产学研合作需求突出。台州市委、市政府实施“沿海开发、自主创新、城市群构建、民生优先”四大战略,促进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端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服务优质化,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台州市内独立建制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大部分规模偏小,实训基地设备落后,需要进一步发挥现有职业教育机构的资源功能,为企业员工实施菜单式培训和学历技能双提高教育。台州产业经济发达但研发能力薄弱,急需成立区域产业专业研究所解决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问题。民营企业面临许多发展瓶颈制约,如人才效应问题、家族制管理问题、产权制度问题、技术研发薄弱问题、社会责任感不强问题。急需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台州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台州市委、市政府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实施“北接上海、南连闽粤、东引台资、西拓内陆”的区域发展战略。2008年开始连续牵头召开中国校(院、所)企科技和人才合作活动,台州市产学研合作启动仪式以及系列推进活动,号召百名教授博士下企业,在知名企业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中科院以及院士团队入驻台州,成立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站,在上海建立台州科技孵化园等都为台州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台州经济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十一五”产学合作工作简况
学校坚持“高教性、地方性、职教性”的办学定位,建立了广泛的校企合作联盟。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开发、保护、转化体系。基本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良好局面。
1.确立了产学研合作组织架构。成立了学校发展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产学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友总会、台州湾职业教育集团,基本形成学校统筹、产学办协调、系(院)实施的管理体制。
2.形成了多层次、多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结构。构建了校地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研合作、校银合作等多元并举格局。学校已经与椒江区等5个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台州市经委等22个政府部门开展了以成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为核心的深度合作;与星星集团等163家企业进行了多领域合作;与中科院、浙江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台州产学研合作中心。
3.产学研合作形式呈现了多样化态势。学校与上海贝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引进浙江诚信医化设备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室;与台州市经委、浙江新东方油墨集团等政府部门和9家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与浙江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开发课程100多门;与宝石缝纫机控股集团等企业合编教材90多部;与仙居总工会等开展双元制教育。
4.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学校设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研究机构10多家,承担各类课题700多项,其中市厅级以上校外纵向课题130多项,横向科研课题200多项,获专利授权30多项;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年平均达2万以上人次;“国家汽车零配件出口基地培训中心”、“台州市建设教育培训中心”;“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台州市供销行业农村特有工种培训中心”、“鲁班软件授权培训中心”落户我校。
5.紧贴台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不断开拓市场,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校30个专业中与地方产业直接相关的工科类专业达20个,初步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生化制药技术等8大专业群的整体专业设置架构。围绕行业企业的价值增长链构筑专业的成长机制,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明显优势和社会声誉的专业,为学院进一步实现专业群建设,提高专业集聚能力和品牌专业的带动能力打好了基础。学校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在98%以上,其中2006、2009、2010三年就业率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凭借地方良好的经济环境,校企合作在广度上正在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也在继续延伸,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一体”的现代高职教育模式得以深化和创新。
三、存在的问题
回顾过去,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产学合作工作。一是政府以及行业协会对我校的产学合作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自身服务企业的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四是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结构性问题;五是机制创新急需加强。
 
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学校产学合作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教性、地方性、职教性”的办学定位,全面落实“一转二化三构建”的办学思想,服务“根据市场定专业、紧扣企业开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的教学思路,以互惠互利为前提,以培养“一技双馨”的人才为根本,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坚持“政府推动、产业先导、行业引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院系联动、机制保障、注重实效”的工作策略,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培养台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突出项目研发和技术革新服务。
2.坚持就业为导向原则,校企合作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同就业、共同发展。
3.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原则,把能否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衡量产学合作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
4.坚持学校、地方、企业、行业合作共赢原则,探索区域合作模式的特色道路。
5.坚持理念引领、统筹规划、机制保障原则,学校领导是前提,系(院)主体性是根本,产学合作工作机制是落实的保障。
 
第三部分 发展目标
 
一、发展总目标
到2015年末,学校产学合作实现“抓规范、争一流、创特色”。 “抓规范”即学校产学合作不管在领导、组织、实施、监督等领域都要实现机制长效保障,依法运行。“争一流”即学校产学合作整体水平达到省内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走在浙江省同类院校前列;“创特色”即学校产学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与合作模式形成鲜明特色,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领域取得具有显示度成果。
二、分期目标(见附件)
 
第四部分 发展对策
 
以“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带动“服务平台”、“管理平台”建设,切实推进地方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拓展“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完善产学合作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一、信息平台建设
为了增强学校区域辐射能力,有效链接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实现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建设一个覆盖台州各个领域的立体式、网络化的台州产学研合作信息港尤为必要。
1.人才培养和需求模块。即时公布台州区域内高校和中职学校近三年内设置的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情况,通报即将设立的专业和方向。各类企业、行业当年度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今后三年人才需求量,需求规格。发布毕业生就业信息和各类招聘会具体安排,建立网络面试系统,面向学生和公众的就业倾向测评系统。
2.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块。即时公布台州区域内各所中高职院校近三年内申报设立的国家、省(部)、市(厅)级课题研究及成果,国内相关所、院(校)技术转移中心发布的成果。及时通报台州区域内企业、行业急需解决的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需求信息。
3.技能培训和鉴定模块。依托高校和中职学校的技能鉴定所和培训基地,发布面向台州“5+1”等传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的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信息。创建台州职业网校,依据各类职业学校优势确定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传送教学录像和课件等实现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在线职业技能仿真、网上考试、网上互动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4.教学改革动态模块。发布学校关于教学改革文件和会议精神,公布学校专业建设情况、国家精品课程和省精品课程的建设进展;企业高级人才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教材开发与编写、顶岗实习管理和毕业指导的情况;企业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家长对教师以及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满意度的反馈。
5.高级人才资源库。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共享型兼职教师资源库、校企互通专家库、外援专家库。通过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学校就业负责人的沙龙活动等,共同探讨企业发展、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等相关问题。
6.实训基地建设模块。围绕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虚拟实训基地等进行立项、建设、管理等动态信息发布,促进企业了解并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7.创业创新孵化园。公布创业创新有关扶持政策、创业创新大型活动,展示台州区域内各所中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创新活动中的榜样风采、经验交流和学生创业创新信息沟通。
8.台州湾职业教育集团。展示教育集团理事大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活动情况,发布集团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重要决定等公告,及时通报集团各成员单位重大活动信息。
计划在2011年年初该网站主体框架设计完成并开始运行,每年不断丰富与优化网站内容构成,通过多种渠道推介网站,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充分发挥其引领、辐射与服务共享等功能。通过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加大资金投入、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争取信息港的运行逐步实现独立法人和公司化。
二、服务平台建设
1.优化为企业、行业、社会的服务质量
(1)技术服务与推广。整合学校研究力量,调整或新设校内专业研究机构,强化专业研究所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能,为台州中小型企业在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管理咨询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2)员工培训服务。根据台州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培训需求,加强面向企业和行业的人才培训服务项目的开发,建立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体系与培训师资库,提高对企业及行业的人才培训服务水平,建立多元的成人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引导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系(院)积极性,发挥现有专业、师资、设备优势,积极探索培训机构的运行模式,设立培训超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中短期培训,积极扩大社会培训范围,建设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教育“立交桥”。
(3)订单培养服务。积极开拓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发挥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专门人才的服务功能,逐步扩大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数量,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管理服务水平。
(4)技能鉴定服务。利用学校的专业师资队伍与专业教学设施与行业、劳动部门等单位合作,充分发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为台州区域行业职业技术鉴定提供服务,提升广大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
2.提升为学生服务的水平
(1)提供人才供求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摸清学生在就业岗位、就业心态、就业定位等方面信息;深入企业、人才市场一线调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招聘动态。搭建就业平台及时公布台州区域内各类企业、行业年度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今后五年人才需求量、需求规格以及各类招聘会具体信息,建立网络招聘系统。
(2)建立创业创新孵化园。成立由政府、企业、学校有关成员组成的创业创新领导小组和创业创新指导团队,将创业创新培训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中,学校提供场地和设施成立学生创业创新园,设立专项资金,由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大力支持各类创业创新行动。以校企合作创业示范项目带动创业园建设,建立创业项目驱动,融创业理论教育、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创业创新模式。
(3)建立就业辅导体系。提升就业指导队伍专业能力,学校在招生就业处下设就业教研室,修订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课程教学大纲。构建就业网络平台、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素质拓展、职业测评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使就业指导伴随大学生活始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通过有重点的个性化就业指导、结对助推和专业岗位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就业困难大学生顺利就业。
3.改革为人才培养的服务方式
(1)优化师资结构。加强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在团队中的主导和中坚作用;积极吸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组建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提供人才支援;组织开展教师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加强产教结合,鼓励教师走进企业,考取相应的行业特许资格证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双方互管的人事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
(2)强化顶岗实习管理。顶岗实习实行校、系两级管理。教务处负责全院毕业顶岗实习工作规定的制定、检查、评估和交流工作。各系具体负责各专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各系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专业顶岗实习发展规划、顶岗实习工作程序、顶岗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等教学文件,并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组织实施。各系与企业共同制订顶岗实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顶岗实习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合格方可毕业。
顶岗实习要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
(3)推进专业、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社会调研,深入剖析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规格,邀请企业专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校本教材,积极承担省级重点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实施开放式办学,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互渗透与结合,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共建、资源共享、自主发展的新机制,重点建设与地方产业结构和相关行业相适应的,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采取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方式,依托重点专业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以服务本校为主,辐射周边、资源共享的专业性实训基地。以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注重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经济性相结合。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确保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得到实际操作训练,确保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本领。未来五年,要积极探索主体多元化,建立典型产品车间模式、来料加工模式、虚拟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和教学性工厂模式等形式多样化的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上,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与其它各项管理在内的各项制度,在管理理念与运作机制、实训内容与手段、实训质量和基地效益等方面有所创新。使其成为集实践教学、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生产服务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台州市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三、管理平台建设
1.组织体系。建立由学校党政一把手为主任,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行业协会、区域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高管参与的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委员会,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对产学合作工作的指导作用。
发挥浙江台州湾职业教育集团规模化效益。通过信息互通、定期会商、专项研究、资源共享、项目合作、利益共享、动态增补等,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设施共建共用、人力资源共享、专业联建互补、社会服务共推、招生就业联动等主要工作,塑造台州区域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品牌,发挥学校在台州市职业教育龙头示范作用。
依托“校友总会”建立产学研合作区域工作站。对分散在全市乃至全省各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管理,确保“工学结合工作学期”的实习质量。前两年在工学结合学生较多的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台州经济开发区进行设站试点工作,后三年逐步推广到台州各县市。
借智借力,依托实践进行理论研究,每年邀请专家召开校、政、企、协等参加的区域“校企合作论坛”和兄弟学校参加的“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探索“校企合作”在情感联络过程、政策推动过程、资源共享过程、实力驱动过程、价值观取向一致过程中的特点和潜在规律,争取“校企合作”在结构、内容、方法、形式、机制等取得创新成果,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为与更多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指导。
2.校企合作项目目标化管理。支持各教学单位与合作单位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鼓励学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争取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化管理实现与企业、事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等各级各类单位与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专业(课程、教材、基地、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教师实践、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进而互相渗透,最终建立起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能使双方获益的可持续的紧密合作关系。
学校对产学深度合作项目实施包括立项管理、过程管理、鉴定验收等的目标管理。根据合作内容分为一般性合作项目、紧密型合作项目、重点合作项目。经批准立项的合作项目,学院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涉及范围大小、社会效益或影响等给予必要额度的经费支持。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个别访谈、查阅资料、效果测评等方式对合作项目进行验收。同时按照项目建设任务书和项目的基本要求进行考核评价,达到优秀等级的一次性给予项目专项奖励。
3.特色项目培育
(1)联合知名企业共建二级学院
与东港工贸集团公司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联合成立“东港医药化工学院”。探索建立东港医药化工学院院务委员会、“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管理委员会、共同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共建“生化制药研发中心”、加强专业人才互培、校企双方相关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要逐步实现互管、互聘、互兼,并实质性地参与管理。实现校企文化共建共融。
(2)校政、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与台州市经委合作订单式培养主导产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并与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共同选择订单生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实现高级人才互聘互兼互管。
(3)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依托区域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按照民营企业体制灵活的特点,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大小,但求所用;不求整体,但求典型;不求专用、但求共享的原则,主动出击引企入校探索建立各种模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第五部分 发展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有关校领导为副组长的产学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产学合作办公室,各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学校统筹、系(院)实施的两级管理体制。学校产学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确立学校产学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学校开展产学合作工作的规划和计划;指导各部门、系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工作。产学合作办公室负责学校产学结合工作年度计划制定和总结,产学合作平台拓展和建设,产学合作项目协调,监督,考核。各系(院)负责各专业建设所需要的各项产学合作工作。
二、制度保障
加强以“政府推动、行业对接、校企联姻、项目嵌入”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机制建设;以校地、校企共建生产车间、订单班、研究所为主要方式的共建机制建设;以实现校企管理、师资、文化互融互补为主要目标的育人机制建设;以政府支持、社会企业投入为主要筹资渠道的成本分担机制建设。探索完善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通过系列制度建设,提高校内校企合作工作各直接执行主体的激励水平。
三、经费保障
加大投入,积极为产学合作提供物质保障,设立产学合作日常专项经费和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产学合作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团队。
四、其它
各系(院)可根据本《规划》制定本系(院)产学合作工作实施意见。
                                            
附:
分 期 目 标

年度
项目名称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校地合作总数(家)
5
6
7
8
9
校政合作总数(个)
22
24
26
28
30
校企合作总数(家)
163
183
203
223
243
校协合作总数(家)
2
3
4
5
6
研究所总数(个)
8
12
16
16
16
培训与技能鉴定(人次)
20000/
2000
22000/
2200
24000/
2400
26000/
2600
28000/
2800
订单培养(班)
3
3
3
3
3
兼职教师资源库总数(人)
185
230
280
330
380
顶岗实习(占毕业生人数)
94%
95%
95%以上
98%
99%
创业创新(团队)总数
5/5
6/6
7/7
8/8
9/9
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
年开发(门/本)
20/20
20/20
25/25
25/25
30/30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年增(个)
2
2
2
2
2
校外实训基地总数(个)
163
183
203
223
243
台州产学研信息港(月信息更新/点击人次)
50/
800
60/
1000
70/
1200
80/
1400
100/
1600


 
附件5: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基本建设“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服务教学中心工作,进一步完善办学功能,并为学校发展和综合办学实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 -2020年)》,特制订本规划。
一、前期校园基本建设简况
1.1999年至2003年台州教育集团成立初期建设
征地105.05亩,完成了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临时学生宿舍在内的总建筑面积2.6201万平方米的建设。
2.2004年台州教育集团重组的过渡期建设
征地163.158亩,完成了8239.51平方米的行政办公楼建设。
3.2005年至2010年台州教育集团重组以来建设
征地99.0675亩,完成了实训大楼工程、看台工程、临时学生宿舍工程、体育馆工程、综合楼工程、第三教学楼工程、学生宿舍1#、2#、3#、4#工程建设,包含接受医学院房产8750平方米、第三食堂2587平方米在内,总建筑面积达到10.643万平方米。同期建成了占地27.6亩的田径场,占地22.7亩的球场,占地55.5亩的和园及已建建筑面积的配套景观绿化。
4.2010年成功回购园区后勤公司的房地产
学校回购原园区后勤公司的房地产,包括121.27亩土地和学生公寓及食堂,总建筑面积8.588万平方米的房产。
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根据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教学为中心,开拓进取,深化五和校园建设,大力推进“三化三配套”建设,按照必需和可能的原则,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2.项目实施计划(见下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和规模
项目进展
情况
预计开工
时间
预计竣工
时间
1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宿舍5#、6#楼
建筑面积为17659㎡
施工
2011年1月
2011年9月
2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学综合楼
建筑面积为6740㎡
扩初设计已经完成
2011年6月
2011年12月
3
南大门道路和部分景观绿化
南大门、人工湖、校友林、企业林等
方案设计
2011年8月
2011年12月
4
樱花园
 
施工
2011年1月
2011年8月
5
篮球场
共10个,塑胶
施工
2011年4月
2011年11月
6
和园雕塑
卫温主题文化雕塑
资金已落实
2011年4月
2011年12月
7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合作中心(1)
建筑面积9000㎡
方案招标
2011年9月
2012年9月
8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后勤服务)大楼(1)
建筑面积9000㎡
方案招标
2012年12月
2013年12月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遵照台州教育集团基建工作管理办法,组成由校党委书记主持召开的联席会议、校长主持召开的协调会议、集团董事局主席或秘书长主持召开的秘书处工作会议三级管理机构和形成校纪委(监察)办全程参与的基建管理网络。
2.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台州教育集团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席会议、台州教育集团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基建工作协调会议、台州教育集团秘书处工作会议、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工作联席会议等会议制度和集体议事规则,分别审定基建工作重大决策、基建工作操作性研究、基建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建设与使用的融通;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切实履行包括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制度、招投标管理办法、基建现场管理员工作条例、工程结算实施细则、基建工程管理办法、基建工作流程等内容的基建工作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3.资金保障
后续118亩土地总建筑项积102499平方米及配套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为9275万元(分年度投资如下表)

序号
项目名称
规划
总投资
2011年投资
2012年投资
2013年投资
2014年投资
2015年投资
1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宿舍5#、6#楼
2500
2100
335
65
 
 
2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学综合楼
2600
2200
 
335
65
 
3
南大门道路和部分景观绿化
800
800
 
 
 
 
4
樱花园
100
100
 
 
 
 
5
篮球场
300
300
 
 
 
 
6
和园雕塑
100
100
 
 
 
 
7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合作中心(1)
1430
150
1050
200
30
 
8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后勤服务)大楼(1)
1445
15
150
1050
200
30
合 计
9275
5765
1535
1650
295
30

其中2011年投资近6000万元,以后将逐年减少,鉴于目前学校资金运行情况,拟采取如下措施:
(1)争取政府支持,加大贴息力度;
(2)适度贷款;
(3)开源节流,从自筹资金中拨付部分基建款。
    附注:具体项目实施视实际情况可作相应调整。
 

附件6: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境外)合作交流“十二五”规划
(2011 -2015年)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实施我校“贯彻先进理念,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对外服务,建立学院品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思路,挖掘利用国际(境外)教育资源、科学把握国际(境外)合作与交流总体趋势,研究新思路,开辟新途径,探索新举措,拓展新空间,明确新重点,寻求新突破,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着力推进我校对外合作与交流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发展,使我校的国际(境外)合作与交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努力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境外)合作交流先机,加强与国(境)外高校的交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努力提升与国(境)外高校合作交流的规模和层次;紧密围绕我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思路,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我校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更新观念,明确国际化发展目标
加强宣传和教育,进一步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观念,逐渐形成国际化战略思维,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意识,把国际化作为加速提升我校整体实力的重要途径;努力提高我校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把推进我校教育国际化的方向统一到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地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吸收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增强我校在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
(二)充分利用国际(境外)教育资源平台,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外交流工作。鼓励教师和管理骨干出国(境)进修、学习、培训和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高校组织的各类高水平学术研讨班和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境)外同类高水平高校的校际沟通与协作,有选择地建立海(境)外教师培训基地;加强管理,提高教师出国(境)进修和出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国文教专家和留学归国人员的聘用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渠道,广揽贤才。在外籍教师的聘用工作中,按照“合理安排,按需聘用,科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总体思路,积极拓宽聘用渠道,争取每年长、短期外国专家的聘用合理化、常态化,完善外教工作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四)在学校现有外事工作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个体系,即“学校为主导、学院(系)为主体、项目为基础”的外事工作体系;拓宽两个渠道,即“走出去、引进来”两个合作交流的主渠道;做好三项服务,即把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作为外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好四项主要工作,即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合作网络、建设交流项目、扩大交流内容。
(五)积极发挥院系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主体作用,以合作交流为基础,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发动院系积极参与国(境)外高校和院系之间的交流,开展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提升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校园的国际化氛围。
(六)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展学生双向交流工作,努力提升我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实施外语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面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外语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外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努力营造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大环境,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积极创造条件,逐渐启动学生双向交流工程,与国(境)外同类高水平学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学生交流渠道,丰富学生交流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七)深入开展与台湾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两岸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营造有利环境和条件,把与台湾高校的合作交流作为对外合作交流的重点。深入细致地开展港澳台工作,加强与台湾高校的合作交流力度,努力把对台工作打造成我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使之成为我校的“品牌项目”和“特色项目”。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与国(境)外高校的校际交流,着力开拓对外交流新局面
1.以国(境)外办学层次相当、专业学科接近,较高水平的大学为主要对象,提升我校对外合作交流层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以往成功对外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和全面提升、夯实自身综合实力前提下,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重点、提高效益”为目标,根据我校所在区域及办学实际情况,确定我校对外合作交流工作的重点,应先港台澳地区,而后新加坡、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高校,由近及远,先易后难。
2.本规划前期工作重点,是与台湾高校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关系,以此搭建我校重要的对外交流平台。互派访问学者或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进修或讲学;积极开展有关学术活动和联谊活动;举办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等。
在两岸政策许可下,联合开展学生培养、学历教育等项目。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省、市台办及台北文教协会的协作、支持,再拓展台湾的一些高校进行多类型、多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二)充分利用已有的涉台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涉台教育宣传活动,努力打造我校对台工作的“品牌”和“亮点”。
1.进一步加强我校涉台教育基地建设。我校是省台办授予的浙江省首批“浙江省涉台教育基地”。为做好涉台教育,2011年拟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网站主页上增设涉台教育栏目,通过网络向师生宣传有关台湾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利用教育网络及时向师生宣传我校近期的一些涉台工作动态,增强广大师生的对台意识,扩大我校的影响。
2.不定期地举办涉台教育知识讲座。争取在省市台办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聘请对台工作的官员和专家,为我校师生举办对台教育知识讲座,举办有关台湾知识竞赛、夏令营、联谊会等活动。
3.增购涉台教育图书资料。增加台湾教育、文化方面的书籍征订和购买,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扩大他们的视野。
4.积极开展“卫温船队从台州远航台湾”的历史研究。以此作为载体,进一步拓展我校对台教育的宣传工作。依据公元230年2月24日吴王孙权“谴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今台湾)”,出发地就是现在台州章安的史实,依托我校的“浙江省涉台教育基地”,大力开展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宣传,积极争取省市台办的支持,在我校筹建“卫温研究所”,以此与台湾中山大学卫温历史研究所对接,共同进行研究;与省市台办合作,在我校“和园”创作“卫温船队从台州远航台湾”的大型雕塑,争取在2011年12月我校建校十周年庆典前落成,以此进一步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扩大我校对台教育、宣传、研究的知名度。
(三)加强外事制度和外事干部队伍建设
强化教育外事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意识,加强外事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进一步加强我校外事干部队伍建设,教育外事人员必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保持头脑清醒,严守纪律,廉洁自律;为他们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学习和掌握政策,开展外语和教育外事岗前和在岗业务培训,提高全面素质,使其保持旺盛的、开拓创新的精神,适应新时期外事工作发展需要。
五、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加强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勇于转变思路,创新思维,要时刻牢记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政治敏感性强的基本特点,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深刻认识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归根到底是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在推进对外交流合作,为学术科研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持的同时,还要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因此我们仍要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行动抓手,坚持贯彻“广开渠道、促进交流、突出重点、力求实效”的对外交流工作方针,树立大局意识,不断能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推进与国(境)外高校间的合作,以带动我校的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
(二)组织经费保障。建立由学校招生就业、外事、人事、教务、学生、宣传、科研、产学合作及相关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国际合作交流办事机构,为我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确保本计划的顺利实施,还应积极争取省市台办、教育、财政等部门在组织协调、经费投入上给予的政策支持;学校有专项配套资金预算,并保证按时投入使用。
(三)制度保障。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信息通畅、运转协调,实现外事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导向正确、政策透明,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创新,调动各方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我校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质量。
 
附: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境外)合作交流工作计划表

年 份
工作内容
备 注
2011
启动与台湾高校合作交流工作程序,组团访问台湾高校(邀请台湾高校组团访问我校),签订合作交流协议。②具体实施与台湾高校合作交流工作,派出我校第一批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赴台湾东南科技大学、育达商业科技大学短期培训交流。③开展涉台教育基地各项工作,完成“卫温船队远航台湾”雕塑创作。④成立台湾文化教育研究所,开展对台研究工作。⑤派遣骨干教师赴美国高校访学。
 
2012
派出我校第二批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赴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台湾育达商业科技大学、和春技术学院短期培训交流。②启动与台湾高校学生交流项目③ 启动与英国相关高校教师、学生交流项目前期工作。
 
2013
继续与台湾高校合作开展学生培养、交流活动,在两岸政策许可下,开展学生“3+1”、(2+2)等学历培养教育。②进行多层次的教师学术交流、研究工作。③两岸教师互访成常态。④继续开展与新加坡有关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工作。⑤启动与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国家高校的合作交流。
 
2014
开展实施与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派遣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对上述国家高校进行短期访问、培训与交流。②组织学生到上述国家(地区)进行培养或交流。
 
2015
进一步深入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展留学生教育和境外合作办学项目,
 

 

附件7: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五和”校园建设“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我校自创办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十分重视和谐校园建设。2005年,学校党委提出“敬业笃学、明礼诚信、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奋发向上”的和谐校园建设目标,逐步形成以“和谐发展、和谐团队、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文化”等“五和”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思路。2009年出版了《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研究——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五和”校园建设探索和实践》,在台州举办的全国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我校介绍了“五和”校园建设经验。2010年9月在全国高职院校党的建设书记论坛上,我校又作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构筑‘五和’校园”大会交流发言。“五和”校园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自觉追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志性、统领性工作,在教学建设尤其是示范院校建设期间更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基础保障工程。
一、“五和”校园的内涵
五和”校园,就是指汲取台州和合文化精髓,融合台州民营产业文化特质,按照“和谐发展、和谐团队、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文化”的要求,弘扬“爱校、敬业、责任、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实现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培养高技能人才、创新学校管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相和谐,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的具有持续创新和发展潜力的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五和”校园建设,既是学校办学的保障,也是推进办学的动力;既是学校发展的平台,也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既是和谐社会建设在我校的具体载体,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目标。
二、“五和”校园建设内容
(一)把握和谐发展。重点把握促进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促进学校发展与师生发展的和谐,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和谐,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发展的和谐。
建设内容:制定和实施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和各项子规划及实施计划;不断完善学校发展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创新发展台州湾职业教育集团、校友总会、师生服务中心、教师发展学校、台州民营经济研究所等,争取出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发展成果。
(二)建设和谐团队。重点把握推进基层和谐团队建设,尤其是建设和谐专业教学团队,推进顶层的校系两级和谐领导班子建设,推进中观层面的和谐系部建设与和谐处室建设,推进微观层面的个体自我和谐。
建设内容:重视建设校系两级学习型领导班子。全面持续深入开展和谐团队达标建设活动,并使之常态化。深化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保持浙江省精神文明单位称号,争创国家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持续开展师德群体创优、基层党建创优、浙江省平安校园、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浙江省模范职工之家等创建活动;台州市学习型组织示范点、台州市基层理论学习示范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快推进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和干部作风形成。
(三)实施和谐管理。重点把握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尤其是体现高职院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处理好行政权与学术权的关系,探索深化二级管理,探索完善民主政治建设、执行力建设、廉政、作风和效能建设,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控评价制度。
建设内容:完成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文本,形成可操作的制度监控评价机制,以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完善岗位责任制、岗位工作流程,对岗位工作关键节点实施确认制度;建立完善的岗位廉政、作风和效能风险监控评价机制;完善议事规则,管理讲依据、讲程序、讲集体研究、讲结果公开;完善重大项目立项论证、决策咨询、风险评估制度;健全学校教代会制度和建立党代会制度;全面改革聘任制度。建立健全督教督学督管 “三位一体”,导、督、评、考“四维监控”的综合教育督导体系。
(四)营造和谐环境。重点把握营造宽松有序的政治环境、改革创新的教学环境、严谨自由的学术环境、舒畅优美的工作环境。
建设内容:
政治环境“33544”。进一步完善“三个格局”,即党建工作的品牌党建格局、宣传的教育大宣教格局、思想政治工作的“三育人”格局;进一步规范“三公开”制度,即校务系务公开、办事公开、党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健全校领导“五联系”制度,即联系一个党总支、一个系部、一个专业带头人、一个民主党派或无党派骨干成员、一个班级;进一步深化校(系)领导“四下基层”调研制度,即专项恳谈调研、听课督导调研、顶岗实习调研、破解难题调研;进一步健全“四项制导”工作机制,即校情发布舆情导向机制,团队工作协商机制,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平安校园稳定机制。
教学环境“四项建设”。学校“两个建设”(教学建设与和谐建设)发展目标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专业建设核心作用固化教学关键要素,教学团队建设动力机制凝聚教学创新合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建设模式彰显教学改革特色。
学术环境“四项政策”。教学研究激励政策,社会服务激励政策,科研成果奖励政策,发明专利鼓励政策。
工作环境“三化三配套”。学训一体化、人文化、园林化,实训实践设施配套、人文设施配套、后勤设施配套。
(五)培育和谐文化。重点把握积淀学校精神文化,渗透台州民营经济和历史文化,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文化,彰显VIS标准形象文化。
建设内容:进一步弘扬“砺志创业、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确立“爱校、敬业、责任、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干部作风。
以“技能学训,潜能开发”为基本主题,初步形成以“职业、工科、和谐、技能、台州人文精神”为基本特征的校园文化内涵,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丰富团队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深入实施VIS标准化工作,宣贯校园外显形象文化。不断推进全国高职院校党的建设书记论坛、卫温研究所、台州文化研究所、台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等,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五和”校园建设载体
五和”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涵盖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但要有所侧重。今后几年,重点实施以下五项行动计划。
(一)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行动计划。牵头部门:高职教育研究所。
1.制定子规划。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各项子规划,主要包括重点项目子规划、专业发展子规划、系部发展子规划等,明确路线图。
2.分解落实。逐年分解实施任务,细化具体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时间表,落实计划实施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有序推进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
3.讲求实效。建立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评估机构,具体负责对规划整体及各项目的技术评估与指导建议,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二)凝聚力提升行动计划。牵头部门:宣传部、组织部。
1.健全学习型组织长效机制。坚持以党内和谐引领校内和谐,以领导班子和谐引领团队和谐,以思想情感和谐引领事业发展和谐。加强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深化建设台州市学习型组织示范点和台州市基层理论学习示范点活动,提升领导班子核心吸引力。
2.深化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一总支一品牌”建设和“三化四有”创建行动,实施党员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党群合力。
3.建设和谐团队长效机制。深入持久开展群体师德创优,打造和谐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谐班集体,争创和谐寝室。坚持省级文明单位、卫生单位、平安校园、模范职工之家等建设,争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提升团队冲击力。
(三)规范管理行动计划。牵头部门:党政办、督导办、监察室。
1.完善管理制度。梳理原有制度,修订和增订适配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的一系列新制度。全面实施聘任制,进一步明确系部处室工作职能和人员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关键工作环节确认。严格依规办事,以制度管人、管事、管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强化制度执行力。按照导向性和发展性要求,对和谐建设与教学建设的发展状况进行绩效考核,把制度执行落实到实效上。对制度不执行、慢执行、乱执行的,应予坚决纠正,直至一票否决。以教师发展学校为依托,强化岗位规范管理实务培训。通过向外派遣、上挂锻炼、下企业顶岗等,加强岗位科学管理和研究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实效。
3.强化监督力度。构建以“延伸四个空间”为主要内容的保廉制度体系,夯实“一岗双责”为关注点的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践行承诺”为重点的廉政、作风和效能风险防控机制,切实加强工程廉政、采购监督和内部审计。强调制度严肃性,永葆廉洁自律,不断提高管理效益。
(四)校园文化培育行动计划。牵头部门:宣传部。
融合以“和合”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台州地方文化,以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台州产业文化,深入开展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凝炼“爱校、敬业、责任、和谐”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取向,以提升学校精神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以提升学校行动力;建设实验实训室文化,打造高职校园文化品牌,以提升学校形象力;不断推进VIS标准化,加强新闻中心建设,提升学校传播力。加强与市内外媒体的联系与互动,不断推进全国高职院校党的建设书记论坛,提升学校影响力。
(五)“三化三配套”建设行动计划。牵头部门:后勤公司、教育集团秘书处。
1.学训一体化及其配套建设。对现有的教学和实训场所进行学训一体化改造;建设产学合作中心、实训教学综合楼、科技大楼。
2.人文化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塑胶篮球场、校园文化活动中心、“和园”雕塑及景观墙浮雕、素质教育拓展基地。
3.园林化及后勤配套项目建设。重点建设2幢学生宿舍、餐饮文化休闲广场、后勤综合服务大楼;建成学校南大门;开辟企业园林区、校友园林区,建成桂花园、樱花园、人工湖,基本完成建设区绿化、美化。
四、“五和”校园建设保障
(一)机制保障。确立以“五和”校园建设为发展目标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以“五和”为导向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架构,形成以“五和”为重点的和谐建设带动以“五合”为重点的教学建设的学校发展动力系统,建构以“和、合”为基本内容的系部处室绩效考核体系,“五和”校园建设规划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经费保障。“五和”校园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体系,年度建设项目由党委宣传部统筹安排。同时,财务、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同步介入,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管。
(三)组织保障。党委书记和校长是“五和”校园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党委副书记主抓“五和”校园建设的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是“五和”校园建设的牵头部门,各系部处室具体完成“五和”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
 

附件8: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巩固科学发展观教育成果,进一步推动创优争先活动深入开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我校党的建设,切实提高我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整体水平,开创我校党建工作新局面,为我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框架下,特制定本规划。
、党建工作简要回顾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校。2003年,学校实行了办学体制从“国有民办”到“政府举办”的转变,领导体制实行了从“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转变。2003年6月、2006年4月,台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台州工业学校、浙江贸易经济学校成建制并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制转型、校区合并,学校党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学校基本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办学条件严重滞后,快速发展的办学需求和落后的办学条件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多校合并、校区分散,征地、拆迁和融资工作压力重重;干部、教职工队伍庞大,部分党员和教职工对多校合并心有疑虑,调整磨合难度加大。千头万绪、百事待举,各项工作亟待理顺。校党委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委决定,围绕学校“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狠抓党建工作,以党建作为展开全校中心工作的有力抓手,提出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理念和“夯基础、创特色、聚人心、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指导思想,把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夯实基础、凝聚人心上,从关心群众入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而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根基。开局第一步,迈得坚实、有力。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学校教学设施基本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日益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优秀评估,跻身全国优秀高职院校行列。“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一党建工作理念得到全校教师的认可。
几年的工作,收获是巨大的。而学校新一轮发展的艰巨任务又摆在了面前:创建浙江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但有了党建这把“利剑”,台职人就有了无坚不摧的信心。
2006年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面对新的形势,我校党委清醒地意识到,台职院真正进入了实质性全面建设的新阶段,只有坚持改革不动摇,学校才能生存、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考虑到我校党建已步入稳步发展且形成良性循环的格局,校党委因势利导,进一步明确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理念和“夯基础、创特色、聚人心、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思想,强调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应抓的三个方面: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二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凝聚力;三是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确保在思想、政治、组织三方面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结合中央在全党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我校党委根据学校实际,进一步剖析思想、听取意见、查找问题,通过深入整改把党建工作成果进一步体现到全面落实学校示范建设的中心任务上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干部和教师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的党建工作理念和“夯基础、创特色、聚人心、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思想从提出到实践、总结、提升的过程,正是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自始至终紧紧抓住党建不放松,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理念,按照“夯基础、创特色、聚人心、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指导思想,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员人数从81人增至963人,其中教职工党员367人,学生党员596人。基层党组织从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发展至现在的12个党总支、34个党支部。学校先后获台州市机关党建创新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十佳创新奖1个,浙江省高校党支部建设创新奖1个。学校的党建品牌项目建设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学校党建工作经验分别在全省高校组织部部长、全省高校党建会议和全省普通高校党的建设研究会年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并在2009年年底举行的第18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参与交流的高职院校全国共两所,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其中之一。2010年9月14日,台州日报在头版刊发题为《品牌党建推动高校育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掠影》的长篇通讯,浙江组织工作网、台州党建网、台州机关党建网予以转载。近年来,我校先后荣获浙江省支部建设创新奖、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高校示范性“党员之家”台州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台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等殊荣。
二、“十二五”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围绕创建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把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实现学校党的自身科学发展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增强我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把我校建成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实际建设水平达到国家示范建设水平提供坚强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我校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落实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紧密围绕我校科学发展大局,认真汲取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加强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在提高领导水平和治校理教能力上取得新成果;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放松,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取得新进展;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加大组织制度改革创新力度,在提高党内民主建设的程序化、规范化水平上取得新突破;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取得新进步。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在我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我校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使我校党建工作继续走在浙江乃至全国高校党建工作前列。
(三)工作思路
未来五年,学校党建工作思路是:采取“三个结合”的工作思路,以 “五方面”的重点工程为抓手,实现“创一流”的发展愿景。
——采取“三个结合”的工作思路。坚持把党建工作与推动学校示范进程相结合,与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相结合,与强化师生服务水平相结合。
——以“五方面”的重点工程为抓手。一是围绕“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实施“强身固本基础工程”;二是围绕“提高领导干部治校理教能力”,实施领导干部“干部能力建设工程”;三是围绕“建设高素质党员和人才队伍”,实施教师党员人才“金塔培养模式工程”;四是围绕“抓好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实施学生党员“全程培养教育工程”;五是围绕“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实施“反腐倡廉教育工程”。
    ——实现“创一流”的发展愿景。以品牌党建为主线,在五年努力实践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打造出一套适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熟的党建工作模式,逐渐形成在浙江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三、主要工作
(一)以理论学习为载体,重视理论研究,稳步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健全党组织学习制度、党员教育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并以此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切实提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确保党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积极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系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师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坚定理想信念和道德价值准则。
——搭建理论研究创新平台,推进党的建设理论研究。进一步整合学校党建理论研究力量,搭建党建理论研究创新平台。成立学校党建研究所,组织教师与省内外专家学者合作,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科学发展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党员、党务工作者、两课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性工作,将党的理论研究工作和我校党建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党建理论指导和带动党建实际,以党建实践创新促进党建理论发展,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党建理论研究队伍,逐步形成“依托专家学者队伍,围绕热点理论问题,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党建工作特色。
   ——坚持解放思想,努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以改革开放30年来鲜活的理论、生动的事实、伟大的成就、成功的经验,结合台州市“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新起点、明确新目标、创造新境界,不断提高学习、创新和服务能力,以学习水平提升创新水平,以创新水平提升服务水平,以服务水平提升党建水平,集中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开创我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以能力建设工程为抓手,完善领导机制,强化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完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根据《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坚持完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好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等制度,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好方向、抓好大事、管好干部,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增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做到重大问题集体决策,重要工作通力合作,党政领导团结一致,共同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进一步提升领导水平和治校理教能力。以提高领导水平,增强推动事业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思想理论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干部能力建设工程”,切实增强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力。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举办理论研讨班,认真开展理论文章评选活动,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落实。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服务意识。建立领导班子务虚研究制度,及时研究分析经济社会、高职教育和本校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式、客观规律和重大战略问题。全面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和基础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围绕强化高职管理,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的思路,加强干部培训需求调研,积极吸收经济、科技、法律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培训内容的开发、整合,全面启用干部网络学习平台,以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和超前性来满足干部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加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提高能力,研究制定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和交流任职工作力度,定期选调后备干部、优秀青年干部到市级机关、区县、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更新管理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外交流,有计划选送优秀中层干部到境外、国外学习,开阔中层干部的视野,树立世界眼光。
——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出台《台州职业技术学党外人士、党代表全程参与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等制度,形成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管理、教育以及监督工作的制度体系,以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确保学校科学地选人用人。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拓宽用人视野,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努力把能有效服务教学、科研和社会一线、善于开展群众工作、善于统筹协调的学科带头人充实到院系党政一把手岗位,明确将“有能力并能创造性地完成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分解到本岗位的任务”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条件。完善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干部管理模式,开展干部岗位职责调查,进一步推进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完善《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层干部考核测评系统》,继续推进中层干部在线测评方式,进一步提高干部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宏观管理。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营造环境,以拔尖人才带动骨干力量、以高职称人才带动低职称人才,以技术人才带动普通教师,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引进为重点,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双师”结构团队为支撑,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活力。通过团队建设,强化发挥拔尖人才的领头雁作用,通过优势的学科群来吸引人,形成人才引进、稳定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带动教师资源的重新整合,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形成一批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科研学术群体,更好的促进学校学科和师资的建设和发展。同时重点实施以提素质、优结构、强基础为目的的教师党员人才“金塔培养模式”工程,将党员人才分为“塔尖、塔身、塔基”三个部分,建设“一条龙、不断线、分层次”的教师党员人才“金塔培养”体系,实现党员与人才的“梯次培养”,着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致力于打造“塔尖闪亮、塔身强壮、基座牢固”的“人才金塔”。
(三)以党建品牌项目建设为平台,夯实党建基础,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完善院(系)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实施校系两级管理、优化组织设置、合理划分管理权限、确保良性运行的原则,完善院(系)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院(系)党政在我校改革发展稳定和人才培养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校领导密切联系院(系)制度,院(系)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决策、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必须由分管校领导同意并经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通过完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使其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夯实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围绕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实施“强身固本基础工程”。着眼于基层党组织的全面覆盖,总结研究在学生集中居住区、学生社团以及教学团队、实训实验室等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单元中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作用的有效方式,探索完善教师支部、学生支部、离退休教职工支部等不同类型基层党支部的设置形式。以深入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果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创新基层党总支、党支部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载体,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始终注重推动中心工作,注重设计活动载体,坚持在教师党员中开展“三领先”活动,在行政党员中开展“四服务”活动,在学生党员中开展“五员标兵”活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夯实学校党建工作的基础。以“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人性化服务”为总抓手,按照有一个健全的服务网络、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每两年有一次主题鲜明的支部建设创新活动、有满足党建需要的活动场地和经费保障的要求,整体提高我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战略高度,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继续大力加强在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严格发展程序,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培养教育上。继续推行学生党员入党答辩制度,以端正入党动机为重点,增强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正面教育和实践锻炼,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的全过程。今后5年,我校党员发展比例整体上控制在6%左右。 
——大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坚持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遵循学生党员的成长规律,针对学生党员培养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构建全过程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系统工程,通过建立多层次、递进式的培养教育流程,全面覆盖、全程引领和有效激励学生党员的成长,使每一位学生党员都能够在成长过程中明确目标,找准位置,接受指导,全面发展。探索建立高校教师党员在线学习网站,为党员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建立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党员发展、教育培养、考核监督等各项工作的动态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党员利益诉求机制,切实帮助党员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完善服务制度,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的督促检查制度,把联系和服务群众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党性分析评议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组织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优势,深入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主题实践、结对帮扶、技术指导、社会公益等活动,让党员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受教育、在发挥模范作用中长才干。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保证流动党员能及时融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受到党组织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持续深化“党建品牌”建设。以“创新性、先进性、实效性和推广性”为目标,坚持开展两年一次的党建与思政创新奖评选活动,稳步推进“党建品牌” 建设。引导各党总支、党支部 “树精品、创特色”,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主题、创新载体、拓展内涵、提升品位,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导向作用。在提炼品牌项目建设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寻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规律和方法,更好地指导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的活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四)以落实党员四项权利为切入点,强化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校园民主
——提高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水平。校党委要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强化党员民主意识作为推进党内民主的基础工程来抓,广泛开展党内民主的教育活动,营造党内民主氛围,创造党内和谐工作环境。在院系工作运行中严格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以院(系)党政联系会议制度为核心的决策运行机制。以推进党务公开为切入点,完善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和党内基层选举制度,积极引导和扩大党员、群众在基层党组织换届、中层干部选拔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提高各类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稳妥有序地推进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校园民主,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和制度环境。
——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发挥高职院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要求,加强对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的领导,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学校事务。建立健全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建立和健全意见信息专报制度。切实加强高校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工会、教代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设置,支持其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做好教代会工作,建立健全代表提案制度,发挥群团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以完善整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积极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构建反腐倡廉责任体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为核心,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工程”。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分层分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警示教育活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党委理论中心组定期安排反腐倡廉理论学习。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基本内容,在干部任职培训、在职岗位培训中开设廉政教育课程。深入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把廉洁教育贯穿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师的职业品德修养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持制度建设与教育事业发展相结合、总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针对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综合考评办法,加强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强对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和上级党组织工作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加强上级党组织对下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加强对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的监督,建立健全对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监督指标体系,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进一步加大校、院(系)两级校务公开力度,整合协调各种监督力量,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紧密结合起来。 
    ——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校党委要高度重视依纪依法查处案件。认真落实案件协审工作机制,保证查办案件质量。进一步完善查办案件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以及人事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学校与检察院等执法部门合作机制,形成整治腐败的合力。落实重要案件线索统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案件分析报告制度,发挥查办案件的综合效应。
——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通过实施“反腐倡廉建设工程”,在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的党风带师风促学风。着力发现、培养和宣传优秀干部、优秀党员和优秀学生典型,引导教师培养求真、务实、严谨、诚信、创新的职业理想、职业品德、学术道德、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以反腐倡廉建设带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建立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政治和预防学术腐败的工作体系,形成风清气正、昂扬向上、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学校党委是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党建工作五年规划如期实现。
(二)定期进行评估。要根据本规划制定的主要任务,确定每年度党建的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稳步实施,定期进行对照评估,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作出充实和调整,使党建工作的推进落实成为完善规划的过程。
(三)强化责任考核。要按照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制定党建工作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把党建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形成有利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四)落实党建经费。党建经费是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要继续落实年度党建经费预决算制度,将党建经费列为学校财务预决算的重要项目,为推动本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附件9: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 “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实施《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吸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经验,着眼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技文双馨培养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增强特色、突出优势为重点,以解放思想、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为动力,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创新之路,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梯次建设培育校、省、国家级项目为推动,筹措投入2000万元资金,深化内涵建设。通过实施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校企对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系统培养,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强化实践育人,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使我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快发展,不断提升我校服务区域社会的能力。
三、建设项目
(一)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
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彰显应用性工科特征,建立专业改造、退出和优化机制,集中力量率先把基础好、发展后劲强、改革成效大、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效应的优势专业建设好,为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档次创造条件,打下基础,并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专业文化等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形成示范作用,实现重点跨越,带动专业群发展。
1.专业建设项目
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思路,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集中力量建设优势特色专业,实现重点跨越,形成以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带动专业群的建设与改革,提升我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遴选与重点建设优势专业5个、特色专业15个,新兴产业支撑型专业3~5个。形成4—5个省级优势专业、10—12个省级特色专业。
学校优势特色专业,每个专业给予30万元经费资助,建设周期为3年。校级特色专业,每个专业给予5万元经费资助,建设周期为3年。新兴产业支撑型专业,每个专业给予4万元经费资助,建设周期为2年。
2.产学结合或工学结合示范点项目
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具有专业特色、行业特点的教学组织模式和运行模式,促进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重点建设10个产学结合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示范点,形成2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每个示范点给予6万元的经费资助,分3年实施。
(二)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遴选建设一批成效显著、受益面大、影响面宽的实践教学基地,重在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
1.重点基地建设项目
增强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按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建共享、互惠双赢”的理念,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鼓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工作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企业实习岗位建立、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建设4-5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努力争取2个以上基地达到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水平。分批支持4个校级实训基地建设,每个建设项目支持40万元,建设周期为2年。
2.学生技能竞赛项目
择优支持学生集体和个人开展的技能竞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知识、练技能的高职教育氛围,全面推进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学校每年重点支持20项左右校级竞赛项目,经费资助额度每个项目为0.6万元(学生奖励、评审费、低值易耗材料费)。对竞赛优胜者将按奖励学分计入学生成绩档案,并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学生技能竞赛。
(三)实施课程和教学改革深化工程
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1.课程改革项目
强化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度,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群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积极试行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加快推进公共课改革,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引进优质人文课程数字资源,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培育人文教育特色和亮点。
重点实施150项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形成50项省级以上建设项目;建成120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30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每项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经费1万元、建成精品课程的经费增加到2万元。
2.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教材建设的重点是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以及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教材建设。鼓励各系、部根据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组织编写内容新颖、结构合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经教学实践检验,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教学效果显著的立体化教材和系列化教材。
学校资助教材建设项目50项,每项资助建设经费1万元,建设周期为2年。在立项项目中择优推荐优秀教材申报省级、国家规划教材立项。凡纳入省级重点教材,给予0.5万元奖励,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教材,给予1万元奖励,并在教学中优先选用。
3.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提供学习资源,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探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的改革。
到2015年前,在开发完善工作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前提下,进行整体设计,建设1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0门资源共享课,100门网络课程,努力形成12门省级资源共享课和2门精品视频课。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每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为1年,每个项目给予0.5—1万元的资助。
4.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为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科研攻关,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反映时代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需要,为教学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具体指导。
面上项目。资助立项120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形成20项以上省级建设项目。重点项目每项资助0.5万元,一般项目每项支持0.3万元。研究周期为2年,并从校级立项项目中择优推荐参加省级教学改革立项。
专题项目。选取学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对学校长远发展发展具有影响的综合性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以促进教学管理创新、学校运行机制创新。每项经费支持2万元。
(四)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校企双带头人、校企双骨干教师、校企双向互聘”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引领,辐射、带动学院各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整体提升,实现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优化。
1.教学名师奖励项目
表彰师德高尚、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在行业企业有重要影响,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师,以激励广大教师切实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为我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每年评选教学名师2名,力争培养省级教学名师3—5名。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的教师,学校给予1万元的奖励,并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评审。
2.企业专业带头人项目
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引进企业的标准、企业的设备、企业的需求,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以提升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影响力、技术服务能力为重点,聘用与培养专兼职专业带头人60名,实现专业建设“校企双带头人”。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经考核合格,每年给予1万元指导津贴。
3.教坛新秀奖励项目
为表彰在教学第一线涌现出的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职业技能强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学校将开展教坛新秀奖评选工作。
培养教坛新秀15—20名,每年评选一次,培养省级教坛新秀6—8名。获得校级教坛新秀称号的教师,学校给予0.5万元的奖励,并择优推荐参加省级教坛新秀的评审。
4.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重点资助建设15—20个教学团队,形成3—4个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每年以每个团队资助建设经费3万元,建设周期为3年。项目结项验收后,遴选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授予“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称号,称号保持3年,并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的,学校每年提供1万元建设经费,连续提供5年,并给予1万元奖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学校给予2万元奖励。
5.教师核心骨干发展项目
以提升课程开发、技术服务能力为重点,将通过集中培训、国内进修、国外学习、参与企业生产、共同研发生产项目、技术革新等实际生产活动和有针对性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重点实施教授培养工程,培养专兼职专业带头人、专兼职专业骨干教师,使他们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成为教学团队的核心。
每年安排100万元,安排国内访问学者20人,国(境)外培训教师10~15名,培养教授10名,每位培养对象资助3万元,培养专业带头人30人,每位资助2.4万元,专业骨干教师150人,每位资助1万元,以形成专业与教学改革骨干教学团队,带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五)素质教育工程
建立健全素质教育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全过程贯穿的工作机制,努力将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品牌。
开展专项研究,建立思想政治素质、职业发展素质、人文艺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创业素质等五大方面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每一方面形成1门必修课加若干门选修课的 “1+X”为模式。强化一、二课堂与三课堂(校外)的有机结合,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立体式开展的模式。
(六)教学质量监控工程
建立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评估、企业和家长的社会评价与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相结合的综合质量评价制度和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开展专项研究,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规范、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评价规范、社会服务评价规范等,完善教学工作考核和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体系,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推动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七)信息管理与保障工程
一是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整合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新增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资产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使所有信息能够实时互联互通;构建教师和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师生提供个性化信息资源服务。
二是搭建共享互动型教学平台。通过标准建立、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通过网络传输功能,实现企业生产、工作和企业兼职教师的现场教学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通过建立虚拟化环境,改造传统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投资400万元,用于完善、构建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
四、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决定“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教务处承担)和监控小组,具体负责“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日常工作。
2.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学校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制定和发布年度项目指南、项目遴选标准和基本条件,聘任评审专家,进行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加强项目监督,实行全程公示,确保所有项目按达标进度完成。
3.系部党政一把手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召开专项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做好教学基础工作,把支持、保障教学工作作为考核各单位和各级干部的重要指标。在全校努力营造重视教学工作、关心教学工作、支持教学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更好的基础
4.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项目主持人应制定详细的建设计划,并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履行职责。项目主持人应统筹安排使用项目建设经费,并按项目要求定期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进展报告。项目建设完成后,主动接受学校对项目建设的检查、验收、审计和评估工作,确保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5.加强对项目建设工作的管理,跟踪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建立项目任务与责任体系,明晰每个项目任务的建设任务、完成时间和资金预算三位结构设定节点,确保任务指标课控制、实施步骤可操作、建设目标可预期、验收要点可检测。加强过程监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专家组意见,对有关项目、资金数量进行调整。建设效果差的,除缓(停)拨付建设经费外,视情形给予警告或撤销建设。
6.项目建设完成后,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会同相关部门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别组织检查验收。对申报省级建设项目除按文件规定予以配套,给予一定课时补贴。

院校代码:国标 12790 省标 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