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规划要点(2005-2007)

作者:责任编辑:来源:发布时间:2007-05-08浏览次数:8976

(一)、专业建设。
2005年:建设20个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15个;文经类专业5个;两个工科类重点建设专业通过评估验收。
2006年:
⑴ 新增4~5个专业,其中工科专业1个,文经类专业3~4个,使专业总数达25个左右;
⑵ 加强各专业建设,确定一个文经类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重点扶持。
2007年:
⑴ 新增4~5个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2个,文经类专业3个;全院专业数达30个左右,其中工科类专业20个左右,文科专业10个左右。
⑵ 进一步加强各专业建设,出台并实施专业建设方案,在二级管理基础上实现专业建设的规范化。
⑶ 力争1个文经类专业获得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立项。
⑷ 实现做精做强工科类专业、做好做大文经类专业的目标。
(二)、学科建设
2005年:启动学科建设,3~4个院级重点学科立项,申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工科类)1个并力争立项。
2007年:加强学科建设,5~6个院级重点学科立项,确定1个文经类学科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加强学科建设。
(三)、学制改革
2005年:在04级学生中试行弹性学制,对补考不及格的学生实施重修。
2006年:在04、05级学生和东校区学生中扩大弹性学制的实施范围。
2007年:全面实行弹性学制。
(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二级管理
2005年:
⑴ 继续制定、修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基本形成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⑵ 将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场所资源合理分配到各教学部门,由系自己支配、使用和管理;
⑶ 教学计划及其执行计划实行教务处和系部的分类管理;
⑷ 实现教学运行和教学基本建设以系部管理为主,教务处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统一规范、检查、评估、和监控职能。
2006年:
⑴ 编纂《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
⑵ 进一步落实系部教学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发挥教研室组织管理教学活动和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的职能。
2007年:在高职院校中总结推广我院规范化教学管理的经验;全面落实系(院)自主办学的人、财、物权利和责任,系(院)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主体。
(五)、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
2005年:
⑴ 完成并使用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和系部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
⑵ 实施系部对教师的检查评估制度和教务处、督导组对系部的检查评估制度,把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估结合起来。
2006年:改进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院、系二级教学检查和评估机制,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2007年:总结、交流、宣传、推广我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六)、分层分类教学
2005年:进一步完善并施行公共英语分层分类教学方案;制定并实施高等数学必修课的分层分类教学方案。
2006年:完善并实施专业英语、专业数学分类教学;完善数学、英语、语文选修课教学;提高分层分类教学的效果。
2007年:在高职院校中总结、推广我院的分层分类教学经验。
(七)、学分制
2005年:在04级学生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扩大05级学生的选修课范围,进一步减弱课程约束并强化学分和学力约束。
2006年:继续完善学分制,06级学生的选修课比重达40%以上,学生自我选修的渠道更多更宽。
2007年:在高职院校中总结、推广我院学分制的成功经验。
(八)、培养方案
2005年,在充分的专业调查基础上,制定更切合高职教育实际的05级专业教学计划,细化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需要的培养方案;各专业培养计划统一印刷成册。
2006年,进一步改革专业培养计划,完善培养计划制定的程序;将培养目标细化到就业岗位;围绕着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置课程,形成具有各专业高职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计划。
2007年,在高职院校中交流、推广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
(九)、课程建设
2005年:
⑴ 中职教育的科文化基础课和高职教育的专业主干课课程考核标准制定;
⑵ 上述课程的试题库建立,考教分离实施;
⑶ 10门左右的专业主干课教学内容进行合里整合;
⑷ 第一批院级重点课程建设取得较大成果,第二批院级重点建设课程立项。
2006年:
⑴ 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课程考核标准体系;
⑵ 全面实行教考分离;
⑶ 课程整合取得重大进展;
⑷ 为省级精品课建设奠定基础,力争1~2门省级精品课立项。
2007年:
⑴ 形成符合高职生实际和岗位需要的各专业课程体系;
⑵ 建成1~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
(十)、提高教学水平
2005年:
⑴ 继续开展青年教师业务和教学规范培训;
⑵ 组织第二届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扩大参赛范围至中年教师;选育10名左右中青年明星教师。
⑶ 组织优秀讲稿、教案、教学大纲的评选和展览。
2006年:进一步完善我院的青年教师业务培训制、教学竞赛制和优秀讲稿、教案、教学大纲评选制度。
2007年:总结、交流、推广我院教学质量工程的经验。
(十一)、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2005年:
⑴ 建立、使用教学管理软件系统;
⑵ 对系部教学秘书、教务员进行业务培训;
2006年:
⑴ 教务管理软件系统及其操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教务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率。
⑵ 进一步加强对系部教务员、教学秘书的业务培训;
⑶ 加强对系部教学主管和教务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2007年:
⑴ 建立起一支数量合理、业务精湛、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敬业爱岗的过硬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队伍;
⑵ 总结、推广我院教学管理的系统经验。
(十二)、优化生源工程
2005年:
⑴ 继续推进优化生源工程,在1~2个稳定的生源校中实行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质量要求。
⑵ 进一步加强东校区教学质量管理,进一步开展东校区教师对接高职教育岗位大演练活动。
2006年:进一步将教学质量管理向生源校延伸,在3~4个稳定的生源校中实行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管理,统一教学质量标准。
2007年:优化生源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建立稳定的生源校基地,生源校的新生入学质量明显高于同类其他学校。
(十三)、实践教学
2005年:
⑴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⑵ 试行毕业生先集中搞毕业设计(论文),后毕业实习的毕业环节教学模式;
⑶ 毕业设计(论文)抽查成绩继续保持全省高职院校的前列;
⑷ 完善考证工作。
2006年:
⑴ 建立对实践教学统一规范、检查、评估和监控的制度:
⑵ 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指导、校外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等各环节的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模式和管理过程;
⑶ 加强技能培训、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工作。
2007年:建立起完善的我院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毕业生100%获中级以上技能证书或职业证书。
(十四)、专升本
按升学人数同毕业生总人数比率计算,2005年专升本比率达6%;2006年达8%;2007年达10%以上。
 
教务处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院校代码:国标 12790 省标 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