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今手机已成为校园学子们的“身体器官”。把手机夹在书本间偷偷聊天、藏在书桌下悄悄看小说、戴着耳机听音乐、随意走出教室接听电话……在大学校园里,这些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为解决这一问题,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上半年就开始尝试无手机课堂建设,并于10月13日和11月3日,连续下发了《关于无手机课堂建设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落实无手机课堂建设工作的通知》两份文件。
那到底无手机课堂建设怎么样、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和困惑呢?带着深深的疑问,笔者走访了该校——
手机成课堂公害
“有时我会故意挑选后排的位置坐,因为那样玩手机的话不会引起老师的过多注意。”该校管理学院会计1332班的解佩佩说,“虽然知道不应该,但有时真是控制不住自己。”
同班的王星同学说,有了手机,就可以不做笔记,老师讲授或板书的内容直接用手机拍录下来,弄的课堂像新闻发布会。
“课堂上玩手机肯定影响学习!即使偶尔拿出来翻翻,也会分神”。该班班主任冯静羽说,“手机已成为课堂一大公害,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对老师也是一种不尊重,上课激情大打折扣”。
从检查的情况来看,课堂上玩手机的,基本上在聊QQ、发短信、刷微信、看微博,基本上与学习无关,极少有人是用手机查找跟上课有关的资料。
要求人机分离
为了让学生回归课堂,学校今年上半年开展了“让手机远离课堂”的系列倡议活动,得到许多同学的响应,很快就有25个班级申请了无手机课堂。学校挑选了10个班级率先试行,并为每个班级制做了一个精美的手机收纳袋,编号后挂在教室的墙壁上。上课之前,学生先把手机放在对应的袋子里,再回到座位上听课。
“不强制学生课前交手机,以自律为主。”经贸学院党总支书记胡德福介绍,该院不强制学生课前交手机,建议以班级为单位,申报自律班,公开承诺课堂上不使用手机。至于用什么方法,学院不做要求,可以是班干部组织收,也可以是课前把手机调到“震动”模式,自行保管。
试点期间,该院把班级不带手机进课堂的整体表现与班级考核直接挂钩,任课教师要对班级的总体表现进行“优、良、差”等级打分,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对平时成绩进行加分或扣分,并与学生的素质拓展分挂钩。
试行有喜有忧
起初,从经贸学院和管理学院16个自律班两个月的表现来看,情况还算比较乐观。
根据会计1232班的李萍反映,上课前有老师提议或者在班干部的组织带头下,大部分的同学都很配合,基本上能做到主动“上交”手机,或做到上课不玩手机。有些不是很愿意交的同学,见状也不好意思带手机进课堂。
教高等数学的黄老师开心地说:“原来一进课堂,发现戴耳机的、玩手机的,一片一片,原本的上课激热情被浇灭得干干净净。不带手机进课堂后,学生听课比以前专注,气氛比以前活跃,课堂互动也多起来了,上课激情也有了!”
可惜好景不长,几个月的新鲜劲儿一过,黄老师发现,收纳袋里的手机逐渐变少,上课玩手机的同学又逐渐增多,如果课前没有任课老师的提醒或班干部的组织,有时没一个人上交,情况出现反弹。
“原来我都主动上交,后来看别的同学开始不交,也就懒得交了。”会计专业的叶同学表示,“何况交手机也有很多不便,下课后经常忘记拿回手机。”
有老师表示,学校没有明文规定不准带手机进课堂,也没有相关的监管制度,有些学生带有些不带,不好管理。
全校开始实施
为根除手机对课堂教学的不良影响,学校决定乘势而上,全面实施无手机课堂建设,并于10月13日专门下发了《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无手机课堂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无手机课堂建设不是秀,也不是一个噱头,我们希望它能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里,不要停留在形式,使学生能从被动变成一种自觉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一道独特的校风。” 学工部长姚叶盛表示,“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以此来整肃课堂纪律,加强学风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通知》要求,任课教师是无手机课堂建设的直接责任人,要做不带手机进课堂的示范者,并负责对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进行有效管理,把学生对无手机课堂建设的理解与配合程度作为相关成绩评定的一项重要依据。在实施过程当中,师生进行互相监督。
对应权利和义务,学校还做了几项纪律规定。凡有教师带手机进课堂,或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不加管理和消极管理的,将全校通报,通报三次视作一次二级教学事故;如有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每次扣除该学生本门课程总成绩1至2分;对不服从教师管理并因课堂上使用手机问题与教师发生冲突的,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师生怎么看:褒贬不一 引发热议
《通知》出台后,学校多次组织力量,进行课堂抽查和监督。学校如此重视,令“无手机课堂”一时成为校园热门话题,并引发师生热议。
“这个办法好!”电信学院方怡静同学说,“我是个‘手机控’,自制力比较差,很难做到不带手机进课堂,这样就迫使我不得不忍痛割爱,放下手机,克服了心魔。”
“虽然不带手机有点不适应、不习惯,但觉得这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表现,可见学校对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的重视,感到放心。”来自经贸学院的大一新生夏振峰同学说。
管理学院的罗老师认为,制定一些“规矩”很有必要,这对师生都是种约束,尤其是老师更要示范带头不带手机,并由此可见学校在抓学风建设方面花了很多心思。
据了解,大部分师生都能理解学校的做法,认为其出发点是好的。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甚至表示反对。
“太没劲了!想像中的大学生活应该是无拘无束,美好自由的,怎么连手机也不能自我掌控呀。”大一新生周伊豆觉得,他们已独立成人,不宜管得过死。
“上课玩手机肯定会影响学习,但不玩手机也不一定就表示会认真听讲。”读模具专业的朱方云认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关键还是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精彩度,与带不带手机没有太大关系。
企管专业的朱崟认为,大学是开放的,课堂学习内容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自我选择,“强制性”行为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不满,甚至引发师生冲突。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选课老师认为,高职学生的上课纪律本来就相对较差,如果再不对手机加以管理和约束,课堂秩序会令人头痛。据她了解,如果班干部带头的话,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配合的,究竟对其学习有益。但学校如果一定要把无手机进课堂跟师生的有关考核挂钩,那会让一些师生一时难以接受,甚至有抵触情绪。她建议学校再做些调研,多听听师生们的意见,不断加以完善。
学校怎么看:学风建设一定要坚持
无独有偶,10月27日的《台州晚报》和28日的《台州日报》相继对无手机课堂建设进行了有关报道和评论。部分师生的不理解、个别师生的抵触和社会舆论的疑虑,一时把学校的课堂改革推向了峰口浪尖……
面对“内忧外患”,学校的无手机课堂建设该何去何从?会不会因此半路而废,无功而返?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只要对学生对学校是有利的,我们就要坚持,不能因为少部分的人反对就放弃不做,不能以智能手机是学习终端来否定无手机课堂,至少要坚持数年不动摇!”该校校长李一坚定地说。
据李校长介绍,该校作为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一直注重于内涵建设,近期全校上下又在抓以学风、教风、校风为主要内容的“好三风”建设,无手机课堂建设正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其目的不是去管学生的手机,而是通过管手机去抓学风,以提高课堂效率。他同时表示,课堂建设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如果学生连上课都不能专注,那再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改革都无法实施。他还表示,所有课程都是按照人才培养要求设置的,不能说感兴趣就学,不感兴趣就不学,这不符合教学规律也不符合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该校党委书记潘通天表示,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性人才,推行“好三风”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需要,开展无手机课堂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学校要坚持提倡无手机课堂,让学生逐步做到上课不玩手机。作为老师更应该带好头,并有责任去加以引导和管理,有义务去提高授课吸引力和精彩度。
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疑虑,潘书记说,课堂使用手机已成为全国高校课堂管理的公共问题,不是个案,社会有疑虑,说明大家在关心教育、关心学校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这是利好的事。同时他希望大家在关注教育的同时,还要更多地了解教育,尤其是了解和把握当代高职教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他表示,教育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就高职学生而言,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及其自律性相对薄弱一些,有时严格一点是有必要的,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否则就是对学生和家长的不负责,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
据教务部部长杨林生介绍,无手机课堂建设实行后,尽管有不同声音,但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同学明显大幅度减少,课堂效果普遍有所提高,表明大多数师生已经在行动上接受了这一做法,并产生了一定效果。不过他表示,要让每位学生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做到主动不带手机进课堂,专注于课堂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青在线》2014年12月4日新闻频道)
新闻链接: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4-12/04/content_11051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