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价值观】张帆:实践的雨露润育桃李

作者:责任编辑:来源:发布时间:2012-07-10浏览次数:3140

在经贸系有一位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大家都说他是一位有活力,思想活跃,一直带领学生不断创新的老师。他就是张帆老师。初见张帆老师,有一种莫名的亲切,看着他忙碌的身影,让我们感受到的他是一位年轻有为、幽默风趣又不失严谨的一位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张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总是对自己的学识不断地提升,从自己身边小处学起,博学多才,全面发展。他曾发表在《科学学研究》的论文《技术标准与市场要素的关联研究》被人大复印资料《创新政策与管理》全文转载;参加了《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编写工作,主编了省级重点规划教材《外贸单证》。在第五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总决赛中,张帆老师和牟群月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得三等奖。这既是对他自己的岗位充满热情,始终以百分百的精神投入其中,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见证,同时也是他与学生共同劳动的成果。
在经贸系学生眼里,上张老师的课是一种全面的学习。用张老师他自己的话来说:“作为一名老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我常常把生活中学到的东西与他们分享。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他说,学生的能力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努力让学生积极探索、实践很重要。他强调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不一定实用,有些内容在传达中还可能会变了原来的意思。经验还是自己经历了才会刻骨铭心。只有这样,遇到现实问题时才不会手足无措。”
当谈到我校开展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时,他点头表示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校企合作上,不仅仅是企业元素的引入,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工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做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校要加快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进度和内涵建设,缩小与先进院校的差距,要使老师在思想意识、态度上有所改变。在课程改革中,如果还是老师自己设定一个“情境”,让学生去做,有时会造成教学与实践相脱节。他说在国际贸易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毕竟外贸是综合性运用外语来推销产品,因而应尽可能采用企业真实情境,积极培养学生扩展性素质和技能。
在张帆老师眼中,学生根本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听到的道理有先后之别而已。只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一定会学好。现在,学习条件改善了,很多学生没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无所适从,成功很难。其实这就看你有没有胆识和坚持了。
当我们问他对那些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的同学说些什么时,他说:“挫折是人生历练,只有经历了它,人才会变得丰满、成熟、睿智。在没有成功前,少说空话,多去做,努力实践自己的目标。”失败并不能代表一切,失败之后我们也许才会认真地思考自己的人生,给自己提供挖掘自己智慧的契机。在这方面上,他给我们打了一个比方:有些同学很有想法,只是不去做,而另外的同学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了,结果他成功了。那位同学就说自己在一年前就有这想法只是没做而已。现在后悔有用吗?其实这些同学太胆小,总是怕这怕那的。哪一种成功不冒风险呢?克服胆怯心很重要!他觉得不管结果是怎样的,做了再去评价,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即使失败,我们所付出的成本是相对低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重新开始。
在整个采访中,总能感受到张帆老师真诚的眼神和难以抗拒的力量。他时刻坚守自己的岗位,为人师表的他,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
                                                     
大学生记者团:吴美琴 周浈帧

院校代码:国标 12790 省标 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