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程教育】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创出台州特色

作者:责任编辑:来源:发布时间:2014-08-28浏览次数:2416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创出台州特色

 

本刊记者 苏群

 

7月底,浙江省台州市虽已入伏,但是在台风余风的微抚下,迎来难得的凉爽天气。乘着夏日的凉风,记者走进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台职院)。台职院坐落在我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的台州市,该市也是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既活跃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为台职院的发展营造了一个优越的外部环境。

台职院成立于1999年,从无到有,短短十余年,顺利完成了全国优秀职业院校评估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两次跨越,现如今,已经形成了占地面积661亩、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的高职院校;现有7个教学院部33个专业,覆盖台州地区包括汽摩配、医药化工等在内的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台职院能够取得如今的办学成果,与学校始终坚持高教性、职教性、地方性的“三性”办学定位,秉承源于产业、依托产业、服务产业的办学理念紧密不可分,而开展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则是其中的关键。

校企合作三阶段 推动双主体办学

“校企合作最难的,就是走不进企业。”台职院党委书记潘通天道出了许多高职院校领导的心声。台州是一个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虽说整个城市形成了资本活跃的产业群,但是产业群是由众多的中小微型企业组成。这些企业希望的校企合作是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合作,如不能,学校描绘的校企合作前景再美好,也无法激发他们的合作兴趣。因此,跟民营企业合作,首先要解决的是他们能得到哪些益处的问题。

对此,台职院在长期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总结出三个阶段的工作经验。第一个是情感联络阶段。凭借校领导及学校教师的社会资源走到企业中去,台职院提出每个中层干部要结交一个企业家朋友的口号,进而推动校企合作的第一步。感情牌只能作为校企合作的敲门砖,想要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就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利益共享阶段,找到校企需求的对接点,形成校企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在校企双方都尝到合作的甜头后,学校和企业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认同,由此进入第三阶段——价值共建阶段,也就是说企业和学校都要成为办学主体,即双主体办学。

6月22日国务院正式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明确了办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企业的事。而台职院早已在双主体办学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其中,与中国标力建设集团在2009年合作共建的“标力建筑工程学院”是双主体办学的典型案例。

标力建筑工程学院的组织机构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院务委员会,是学院最高决策机构,主任由台职院院长和标力建筑集团董事长分别担任,院务委员会主要负责学院重大事务的决策;第二层是学院行政领导班子,由台职院原土木工程系领导班子、标力建设集团若干公司高管组成,负责教学、实训、科研等日常事务的管理;第三层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管理委员会,由双方中层干部或技术骨干组成,负责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等,并指导教学运行与实施。

标力建筑工程学院成立后,一方面为台职院引入了企业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实践技能指导,为提高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人才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支持,破解了学校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为标力集团的技术更新、工艺改造、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提供技术支持,还解决了企业人才荒难题。“可谓是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双方都很快感受到了合作带来的‘互惠共赢’。”说起双主体办学取得的成绩,台职院李一院长一脸自豪。

科研反哺教学 形成共创双赢局面

跟台职院合作尝到甜头的企业很多,台州市双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双辉原是椒江边上一个生产多线切割机的小作坊,核心业务是用钢丝把单晶硅切成一片片的薄晶片。由于技术薄弱,双辉在生产过程中钢丝断裂的现象频发,从而导致大量浪费,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压力。而通过台职院一位教师的帮助,困扰双辉多年的技术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现在,双辉的发展蒸蒸日上,跃升为一家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的专业生产多线切割机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合作的深入,双辉在台职院内建立“校中厂”,与学校共建研究所,并为校内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

双辉作为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体现出了校企合作的价值共建,同时也反映出台州民营企业的现状:粗放型经营、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台州企业也因此成为中科院、浙大、浙工大等多所一流高校院所重点关注的对象,他们纷纷涉足台州产学研市场,征战产学研蓝海市场。有一数据可说明台州产学研市场的潜力——浙工大一年校企合作的收入大概是8亿元,其中1/3来自杭州,1/3来自台州,1/3是来自杭州、台州以外的地区。

相比中低端的技术服务,中科院、浙大等高校院所更倾向于高端技术服务带来的可观效益,这恰好给了台职院一个发展的机遇。小算盘里也有大的生意经,台职院紧紧抓住中小微企业市场。“目前我们虽然还不具备做创新技术产品研发的能力,但是对于工艺路线的改进、生产环节的安排、分析和检验实验,我们完全可以胜任,而且这个市场是非常巨大的。”李一院长说。目前,学校承担了企业直接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326项,实际到账经费1962.45万元,获得专利授权168项,软件著作权登记42项,转让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65项,专利推广实施的数量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其中,2项技术成果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产学研成果既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源泉。台职院建立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校院两级立项、资助、验收和考核制度,形成了省、校、院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格局。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积极倡导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项目,鼓励教师将研发设备转化为教学用具等。截至目前,学校共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129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44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56部,省级重点教材29部。

基于工作过程的育人理念

高职教育一定要走特色发展之路,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感触最深的一点。要培养出区别于中职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职人才,是台职院几位校领导的共识,也是台职院校企合作的最终落脚点。台职院党委副书记章伟表示,“育人,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专业技术技能,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支撑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毕业2-3年后,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岗位晋升,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

经过对当地产业的深入调研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趋势的预测,台职院认为,台州以实体经济起家,从精化生产方式来说,机器换人更有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在台州,机器换人的趋势已经非常迫切。“我们跟一些高职院校基于岗位能力的育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台州的中小微企业太多了,企业员工数量有限,可提供的单一技术岗位也非常有限,我们的学生到企业面临的不是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而是几个岗位构成的工作过程任务,所以我们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育人理念。”章伟说。

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学校近年来以校企合为保障,大力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如何做好工学结合教材开发、课程体系的设计?如何结合企业的工作情境和任务,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进入课堂?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企业,亲身体验实践锻炼、去体会、去观察、去思考。同时要给学生创造学习的典型和真实工作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再回到企业最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完成工作任务。只有依靠紧密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在教学中诠释“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

为了使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加符合地方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学校要求各专业每年都要进行深入、详尽的专业调研,每个专业在暑假期间至少要调研15家企业,调研内容涉及产业现状、岗位需求、人才需求、技术服务需求,还包括毕业生回访,了解毕业生在工作1-3年的职业升迁变化。调研专业报告成为现有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参考依据。

同时,台职院把包括教师横向课题的到账经费、学生顶岗实习数量、企业接收毕业生数、企业兼职教师数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数等指标综合在一起,作为检验台职院各专业跟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的指标,紧密围绕“育人”这个教育的落脚点推动整个校企合作的展开。

“通过以人为本的育人主线条,综合多项指标考察专业与企业的结合紧密度,从而不断提升我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水平。”潘通天书记如是说。

台职院把包括教师横向课题的到账经费、学生顶岗实习数量、企业接收毕业生数、企业兼职教师数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数等指标综合在一起,作为检验台职院各专业跟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的指标,紧密围绕“育人”这个教育的落脚点推动整个校企合作的展开。(台州报道/本刊记者 苏群)

 

■ 对话

站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新起点

记者:6月底,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这是否说明高职教育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点?

潘通天:习总书记这次的指示有417个字,我认为这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这几十年,主要扮演的是一个补充高等教育的角色,而现在明确提出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指出高等教育要两条线平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类型。与此同时,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体制也不能再持续下去了。所以习总书记这一次提出的“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二十个字非常重要。

因此,我觉得从中央决策层里面明确地把这种思路提出来,实际上是我们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对于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所以,只讲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点不够准确,应该是整个教育体制新一轮改革的新起点。

记者:指示中还提到,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这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这对校企合作会产生哪些影响?

潘通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直是高职教育努力探索的一个方向,这些年来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我们常常在思考,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哪里?跟传统本科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育跟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结合得非常紧密。学校以公益性为主,而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虽说企业办学有成功的例子,但是这种案例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形成常态,因为两者追求的目的不一样。根据我们这些年的实践,我认为,要让企业成为办学主体,首先学校跟企业要在培养人才方面形成利益攸关方,我说的利益是抽象的利益;其次,要找到学校跟企业的利益共同点,从利益攸关方发展到利益共同点后,下一步合作才能真正成为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

从利益攸关方到利益共同点,再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条路子走下来,那么,整个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路子会越走越顺畅。

记者: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潘通天:我们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体现在整个教学安排上,也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我校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具有台职院特色的以“育人”为第一要素的校企合作模式,包括双主体办学、订单班、科研反哺教学等,并且,我们的专利数和专利转让数在浙江省所有高职院校里面遥遥领先。下一步还要加大力度,探索多种方式的企业合作办学模式和培养人才方式,使我校培养出的高职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台州报道/本刊记者 苏群)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14年第7期

 


院校代码:国标 12790 省标 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