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大学生聚首台州“服务、和合”促交流
本报记者陈洪晨文/摄
两岸大学生参观天台县平桥镇田中央村胡氏宗祠。
导读
为了促进两岸青年学生相互了解,推进高等院校校际合作交流,7月1日至7日,台湾东南科技大学、育达科技大学的12名师生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13位学子,在我市椒江、临海、天台三地举办“台台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
台湾腔与台州话
“刚下飞机,台州的大学生就给我们送上了‘大陆式拥抱’。”台湾育达科技大学学生张杰闵说,“这种热情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有困难来找我,有需要跟我说’,随时准备为我们提供帮助的哥们义气。”
热情好客,是台湾师生对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第一印象。
“街舞,吉他,唱歌,摄影……每个人似乎都身怀绝技。他们说,这得益于学校丰富的社团活动和选修课。”简单交流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高梦娜认为,多才多艺是台湾学生的一大特点。
短短几天接触,两岸学子就有许多方面在彼此的影响下悄然发生改变。比如口音。
“对喔。”“是喔。”“你真是够了。”不知几时开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中流行起了台湾腔。而台湾学生也十分“好学”,每听到一句有意思的方言都会争相模仿,还会指着锅碗瓢盆追问当地人“这个用台州话怎么说”。
再比如饮食习惯。“在大陆吃第一顿饭,有点不习惯,觉得这里的菜比台湾偏咸。看到台州学生吃东西蘸醋,我们都惊呆了。”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学生林子钧说。但接下来几天,台湾学生对麦饼、食饼筒等台州传统美食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在临海市东塍镇岭根村,村民们蒸了扁食招待来客。几位台湾学生也学着倒了一小碟醋放在面前,边蘸边吃,“果然好吃,回台湾要向朋友推广。”
共同“服务”
探访养老院,看望长寿老人,送文艺进乡村……此次两岸三校大学生夏令营,“服务”这一主题,贯穿活动始终。
7月3日,两岸学子分组在椒江区4家养老院开展服务活动。他们带着“为什么进入该行业”、“每天要做哪些工作”等问题,访问了机构负责人和护理人员,并现场教老人学做纸花。
台湾大学生向机构负责人介绍了台湾养老院的情况,并就安全设施、饮食搭配、活动规划等几个方面与他们交流。
大学生们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向养老院提出建议。“老年人视觉、听觉衰退,和他们说话时要靠近一些,让他们边听声音边读唇语;将房间灯光调亮,有助于老人生活起居;地板、厕所用色尽量明亮一点,既有利于视觉,也可以调试心情。”
在4日、5日的活动中,大学生们还参观了被誉为“将军村”的临海市东塍镇岭根村和被誉为“长寿村”的天台县平桥镇田中央村。在探访古居,看望长寿老人的过程中,大学生们深受触动。
“老人们十分渴望陪伴。光是和他们聊聊天,他们就很开心很满足了。”高梦娜说。张杰闵告诉记者,自己平时与爷爷奶奶同住,“从这几天的活动中,我认识到照顾老人要多一份细心和耐心;还要学习老人们知足常乐的心态。”
“台湾和大陆一样,都有老龄化现象。这一系列活动,希望引起学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三重思考:我想过怎样的老年生活?我能为祖辈做些什么?如何让老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夏令营活动策划者、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负责人谢伟老师说。
4日,谢伟接到椒江区一家养老院院长的电话:“老人们收到纸花都很开心,我们准备让护理人员接受培训,今后经常教老人做手工,丰富老年人生活。”“学生把‘积极养老’的观念很好地传达给了老人们。”谢伟欣慰地说。
“和合”之旅
“第一次来大陆,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新奇。”林子钧说,“在台湾,从课本上、电视上也能了解许多大陆的情况。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走进寻常人家,才发现这里的美丽富饶,是那些简单的文字无法描绘的。”
临海、天台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和代代相传的民间手工艺,让台湾师生啧啧称奇。
东南科技大学带队老师施勇政说:“台湾如今很难见到这样的古民居了,大陆人保存文物的能力与态度值得学习。”育达商业科技大学带队老师侯致远,在田中央村阅读了村文化大礼堂和胡氏宗祠里的资料后,被村民们的宗族观念感动,“很敬佩他们荣归故里、报效故土的行为。”
台州学子们也从台湾学生身上看到了许多闪光点。“台湾的同学很有礼貌,敢于表达。比如村民们拿出杨梅招待我们,我们只是腼腆地点头致意,他们总是大声地向主人一再道谢。”高梦娜说,要向台湾大学生学习待人接物的方法。
“1990年第一次来大陆,出行有人跟随,禁忌的话题有许多;如今,大陆的师生都很愿意和我交流,聊天很少避讳,天文地理,时事政治,都能谈。”侯致远老师此次已是第四次访问大陆,他深切感受到两岸关系越来越密切,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将“服务、和合”作为本次夏令营的主题。所谓“和合”,即包含着对两岸长期和平友好关系的祈愿。
据了解,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有4批学生前往台湾两所合作院校交流学习,本次夏令营为台湾大学生首次来台州,今后交流活动还将持续。“促进两岸交流,就从这群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开始。”侯致远说。
(《台州日报》2014年7月10日第5版)